“围堵”或许是人性的本能。
中国两会期间,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们看到哪一个政治名人(如我在大公网专栏《政协的意义在哪里?》)所述,那些“两会名人”不一定来自政界,中国两会容纳着众多“不从政的政治人”,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就冲过去围堵采访对象,然后提出平时问不到的问题。
毕竟,对于那些跑新闻的记者们来说,两会可以说是能够集中,近距离地接触那些政治人物的难得机会,就尽量不错过。换句话说,两会是中共高层一年一度“主动”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信息收集平台的政治设计。主动性是其特征。
对我来说,这一现象充满新鲜感。
倘若在日本,政治家在新闻从业人员面前往往是“被动”的。被动性是其特征。别说与新闻媒体“什么都会发生”的平时,即使是官方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日本记者几乎什么都问,提出的问题里一般没有政治家愿意回答的问题,大多数都是领导人想规避的敏感问题,而不像中国记者们往往在领导人面前礼貌地容忍,有数地克制,以及大胆地沉默。
日本记者在国会里也围堵着政治家提问,但其“冲刺程度”似乎没有中国记者在两会期间那样厉害,夸张。
为什么?
据我观察,对于日本记者们来说,国会等公共场合的“围堵式采访”不是主要的采访方式,毕竟是围堵,采访者除了你之外还有很多同行,那么,一,受访者在那么多人面前不太可能说真话或心里话;二,你所获得的信息不可能是“独家”的。而“抢独家”无疑是所有新闻记者的本能诉求与欲望。
那么,日本记者怎么抢到真话和独家?
我曾与生活在东京的一名资深政治记者交流过这个问题。他的方式有三:一,只要敲定采访对象,除了跟踪对象的行程之外(比如,趁对象从平时工作的议员会馆等地方走出来时冲过去采访),每天早上对象出门的时候和晚上回家的时候,都在家里门外等候着,并随机采访,直到他开口为止(这个时候,往往也会与其他同行们碰上,难以搞到独家);二,通过天天与他碰面,交换信息(尤其主动向对方提供对方所想要的信息),建立个人的信任关系;三,若前两种方法还不行,就拼命找对象的丑闻(往往与女人、金钱有关的),找到物质证据(比如照片),就拿着它过去再问。
据我所知,在日本,进了媒体圈的新人们一般都要严格地训练(一)和(二)。至于(三),毕竟需要特殊能力和条件,只好说“看情况”。所以,日本的新闻记者们普遍特忙,不分白天夜里工作着。由于媒体是高风险行业,员工们的薪水在所有行业里也是算高的。
不知在中国上述三点采访方式有没有存在,可不可行。据我所知,负责娱乐新闻,主要任务为挖掘名人八卦的记者们在平时工作中早就采取(一)和(二)。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跑政治新闻的记者们怎么接触政治家。据我观察,在中国大陆,除了两会等中共“主动”提供的平台之外,记者们能够近距离接触政治家的机会好像不太多。当然,这也要看媒体和记者了,我曾经在开会或宴会等场合多次看到过官员和媒体记者私下交流的场合。
中国大陆跑政治新闻的记者会在政治家工作的地方(比如中南海或各个部委)的外面等候着,对方出来就冲过去采访吗?抑或,每天早上和晚上到采访对象的家里等候着吗?记者们如何使得对方感到开口的压力呢(没有压力,对方不可能开口的)?
我尤其想知道,所谓中南海记者和新华社内参记者平时是怎么搞到情报的。
(作者 加藤嘉一为旅美的日本学者、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