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发言人吕新华以“你懂的”回应周永康传闻。
两会是媒体每年一次的“新闻盛宴”。
上一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认为,问题愈敏感愈要回答。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动向的重要窗口,中外记者云集北京,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发难”,提问涉及各种敏感内容。从近10年来两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发现,提问从民生内容逐渐朝向政治、改革、贪腐等问题,不乏令各级官员头疼的敏感问题。作为无法向上级请示的现场发言人,他们的表现却愈发从容,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他们没有用外交语言搪塞推脱,更承诺不说“无可奉告”。发言人的务实表现赢得舆论认可,日渐透明,对敏感问题“脱敏”的发布会,令外界看到中国政治空气的深意。综述/记者 陈细英
为期近半个月的两会,不仅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是媒体每年一次的“新闻盛宴”,一众中外记者自然不会放过各种敏感问题。今年全国政协举行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本港《南华早报》记者的提问直指周永康,发言人吕新华直接回应说也听到了相关消息,并以一句“你懂的”,引来一片笑声。
有内地媒体分析,周永康事件的调查显然尚未结束,官方也没有可用来对外宣布的结论,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内地媒体不会把“那个人”的名字点出来;而境外记者格外重视自己的“优势”,专问内地记者无法问的问题,也成为参加两会报道的境外媒体的特殊经验。而因提问场合的公开,敏感问题的回答也让内地记者乐见其成地享受了提问红利。据统计,从1998年至2013年,16年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共产生193个提问机会,平均每年12个,而参会记者却从600名扩张至三、四千名,三百分之一的提问机会不算稀缺,其中近半的提问机会都给了外媒。而在获得最多提问次数的外国媒体方面,英国《金融时报》以9次提问名列榜首,美国《华尔街日报》、CNN及英国路透社则以7次位居第二。
《纽约时报》记者在2012年3月两会闭幕会的记者见面会上,向温家宝提了关于“王立军事件”的问题;2011年政协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之音记者更是直奔重点:每年开两会花多少钱?《南华早报》记者的提问直接切入周永康,都给人留下深刻的犀利印象。
做足功课应对“意外”
外媒虽“难缠”,大会发言人的回应却愈发从容。面对各类敏感问题,2010年至2012年的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李肇星、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2013年后接任的傅莹和吕新华均未迴避。曾任职外交部,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他们并没有用“正在调查中”、“目前还不清楚”等外交语言一带而过,不说“无可奉告”更是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的规则之一。 2006年,在一次地方人大新闻干部培训班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的阚珂说:“请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即使记者的提问非常刁钻和敏感,难以回答。”
为了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分钟”,发言人在台下需要付出“十年功”。虽然这些发言人多有外交与媒体经验,但为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他们仍需要做好充足准备。以前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为例,他和团队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准备,除了平时的积累,还得向近百个单位徵集问题,像高考冲刺一样住在宾馆研究上百个问题。但即使准备再充分,也还是会被问到没准备的问题,作为现场发言人也没办法请示,赵启正称:“如果发言人自己觉得有把握,还是应该回答的。”
而对于那些让很多官员头疼的敏感问题,赵启正认为愈敏感愈要回答。“敏感问题如果不答,那还需要新闻发布会吗?”至于怎麽回答,赵启正补充指这得看发言人的水平,但绝不能说谎。
务实、开放,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今年政协新闻发布会的评价。他说全面社会改革、反腐、党的作风建设等,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发言人在发布会上都进行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由近10年来两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可以发现,两会提问渐朝向政治、改革、贪腐等敏感问题,记者的提问日趋敏感尖锐,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两会的期待:打破言论禁区、促建社会共识、探寻解决之道。
释放重大信号的窗口
发布会愈来愈开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给予肯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表现。”他同时表示,这个开放的势头还需要进一步延续下去。至于发布会“脱敏”的原因,展江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强烈需求政府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最高层选择在政协会议上披露信息,比中共中央直接发布文件要灵活许多。有分析人士认为,敏感问题“脱敏”,是中国民主政治悄然进步的体现,彰显了中国政府的自信。而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参政议政机构,人大和政协的组织的各类新闻发布会,和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一样,愈来愈成为重头新闻发布的渠道,和政府最高层释放政策信号的窗口。如2012年“王立军闯馆事件”正好发生在两会开幕前不久,时任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便对路透社记者就该问题的提问作出回应。而今年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应“周永康”传闻时的一句“你懂的”,也被理解为表明了官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