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有一条被俗称为“部长通道”的百米长路,这是两会期间中国各部委部长们的“必经之路”,也是记者们集中採访的“必争之地”。图为记者们在部长通道上采访部长。
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12日电 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有一道铺着红毯的百米通道。这是两会期间中国各部委部长们的“必经之路”,也是记者们集中采访的“必争之地”,无数事关全国的重要议题,都是从这里被传播出去。这条被俗称为“部长通道”的百米长路,铺出了中国两会的新闻成长。
部长通道的“前世今生”
据大会工作人员魏兴介绍,2007年,记者都在“扯”部长,甚至堵在厕所门口,场面混乱,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保护部长,“把部长护送出去”;2008年,大会设立秩序綫,记者有了固定的区域集中采访;2009年,架起了话筒架;2010年,开始每次请一两名记者出来找部长,并在採访区配置音箱、话筒;到2013年,不光是开会进场时有话筒架,退场时也摆上了。
2013年两会期间,成都商报记者赵倩一天之内拦下了十余位部长采访,由此红遍网络,获得“拦部姐”称号,也让部长通道更为人所知。
到今年,则不再由记者“拦”部长,而改成工作人员“请”。
现场:提问靠“吼” 部长自动“脑补”
“你们看好了要叫谁,我负责把部长领过来,你们喊问题,谁的声音大,部长就可能回答谁的问题。”离会议开始还有一个小时,部长通道上已经架起了摄影的“长枪短炮”,话筒架上紧紧塞满了中外电视台的话筒,记者们在秩序线外围成一圈,部长们一走进大厅,记者们就费力地在一片黑压压行走的大衣中,辨认自己想找的部长们,然后和工作人员一起尽力把目标“喊”过来。
部长步履匆匆,要争取比同行提问快,提问就越短越好。还好部长和记者“心有灵犀”,这边,记者挤在一起吼“打车软件!打车软件!”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心领神会,直接“脑补”完整题目,附赠答案。工信部部长苗圩来了,赶紧吼:“4G费!4G费!”部长又进入“智能理解模式”,默契回应。
要让关键词被听清,这一“吼”得调子高拖音长。记者们为了“声控”部长,“吼”得面红脖子粗,女记者更是常常破了音,不过能得到回答,也值了。
当然,记者也是“朝叁暮四”的,前一秒钟盛邀、后一秒被后来者抢了风头的部长也大有人在,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受过此待遇,索性“开熘”。
部长排队:从“拦”到“等”的进步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上午8时30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面对着部长通道“排队”。他的前面是国侨办主任裘援平。裘援平正等着在发佈台前侃侃而谈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裘援平发言之后,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又站在了台前。李立国“排队”20多分钟后,只能向记者们挥挥手,走进会场。
当天,“部长排队”的小概率事件让记者们大唿“过瘾”,其后多位部长主动走向发佈臺,常常一开口就是15分钟。而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更是直接把部长通道当做了“固定发佈厅”,每次大会必来汇报搜救最新情况,并几次回头答覆记者提问。
有资深记者感叹,从以前和部长“打追逐战”,到如今部长“主动出击”,反馈越来越积极。
今年两会,赵倩不再“拦部”,她在人大会议开幕的当天撰文说:“记者和部长们的沟通变得更容易而轻松。我们关注的焦点从‘拦部’回到影响百姓生活的问题,相信这才是两会开放平等的姿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