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两会观察员 邓聿文
两会已经落幕。今年是新领导人在国家议事堂首次面对全体代表和全国人民作报告、晒政绩,因此,代表如何给他们打分,实际反映了他们在这一年的工作是否让人民满意。
从代表对七个报告的投票情况看,得票率都超过80%,说明总体还称职,这与人们的日常感受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七个报告收获的得票率有很大差异。其中,政府工作报告赞成率最高,达99.21%,反对票只有15张,还有3张弃权票,2张未表决。其次是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赞成率达99.02%,反对票只有3张。垫底的依然是两高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赞成率分别是83.33%、82.54%、86.05%,表明我国司法和预算的改善需要继续加强。
两高和预算报告的反对票、弃权票和未表决分别依次是,378、390、293,95、108、102,12、10、11,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弃权票和未表决实际也可看作是对两高和预算工作投下的不信任票,这样加起来,两高和预算收获的反对票就有485、508、316。虽然比起前年高法享有的605张反对票,预算报告享有509张反对票要少一些,但至少从代表看来,这两年他们的工作改进的不快。
这当然需要这些部门在下一年里,努力工作。不过,我想说的是代表投反对票的事。今年是人大历史上代表投反对票第二个多的年份,它表明人大代表的角色意识——至少对这部分投反对票的代表而言——开始苏醒,他们不愿甘当举举手的角色,而逐渐转向履行传达民意的职能。
人大代表是什么?依照代表法规定,他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所以,人大代表首先是民意代表,在人大代表的七项权利和六大义务中,都规定了人大代表需要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为民意代言。
也就是说,人大代表须有角色意识,时刻记住要为人民说话,要敢于行使自己手中那一票的权利。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是要他来打“酱油”的。如果人大代表不敢说不,或者不愿说不,就辜负了人民的信托,就是不称职的。严格地说,人大代表参加两会,不是来给各种工作报告唱赞歌的,而是来审议、审查他们的报告,评价政府的工作是否称职。从这个角度讲,人大代表就应该行使批评之权,政府哪方面工作做得不好,就应该被批评。甚至极端点讲,为批评而批评,为反对而反对,也没什么不好,只有这样,才能监督和督促政府勤勉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历年来的一个积习是,我们很多代表,以为当选了就大功告成,只把人大代表看做是种荣誉和政治待遇,五年里不发一句言、不提交一个议案、不参加一次活动,只在两会期间举举手、划划圈,这样的代表显然不合格,比起那些投下反对票的人大代表来,在履行代表职责这点上,相差何止十万里!
人大代表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代表人民群众,在两会这个议政平台上讨论国是的。这就要求,代表必须要有代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责任,即代表是人民群众的政治代理人。这是有效履职的前提。否则,只是过来举举手,唱唱赞歌,要人大代表干什么!
除此外,人大代表也应就社会关注的公共话题和重大问题建言献策。看一个代表称职与否,能否为人民群众代言,这也是硬指标。人大代表必须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就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关乎社会长远发展的事情,行使自己建言献策的权力。从历年两会看,我们有一些“炮手”代表,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提出了一些质量很高的议案或发言,但也不乏少数“雷言雷语”的代表委员。“雷语”的背后,要么没有扎实调研,要么就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当然,更多的是“三无”代表,即“无议案”、“无想法”、“无反对”的代表委员,似乎他们上两会,仅仅是出席、鼓掌、接受采访而已。
中国在自己的民主进程中,设置了人大这一制度。但多年来,人大给人一种“橡皮图章”的印象,这个印象的形成,关键在于人大代表没有行使好代表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和职责。所以,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为了激活人大的功能,使人大代表真正起一个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甚至不妨可以为反对而反对。
希望今后每年的两会,都有更多的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投反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