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3月14日讯(记者郑曼玲)三声“大家好”、一个短促有力的挥手,笑容可掬的李克强开始了他任内第二场总理记者会。面对台下八百多名中外记者,他完全没有客套,开场白只有短短30个字,便话锋一转直奔主题,足见在驾驭“大场面”上早已轻车熟路。
去年的首次记者会,记者们就发现总理爱通过举例子,来帮助记者理解答案。今年他依然频频举例。谈到GDP和就业的关系,李克强回忆说,“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我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
提到基本住房需求问题时,李克强又举例说,“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
论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李克强更搬出30多年前自己当村干部的经历来,“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面对记者提出的周边外交问题,李克强又想起去年访越时的“微服私访”,“晚上趁工作之余,到了一家小店。那个女店主当时就认出我了,她说欢迎中国客人来。我就问她:你怎么看邻国的关系?她说还是和平友好吧。和平友好、和平共处,我想这是四邻百姓的愿望,我们需要一起努力,来扩大利益的交汇点,缩小矛盾点,这样就可以和睦相处,也是造福民众。”
大国总理的“两个拜托”
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折射的是本届政府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和眷顾。作为“民本政府”的一个体现,李克强在一个半小时的答问里,频频抛出朴实生动的“接地气”表述。谈到内地改革给香港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他笑称“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展望两岸关系,他用“‘进’字成为两岸年度汉字”这一“很有趣”的事,来反映两岸民众的共同期待。
而在看似浅显的“大白话”背后,又不乏辩证剖析的“大道理”。他说简政放权应该是“放管结合”,中美关系应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复杂经济形势下“不患难,但患无备,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个中真谛,耐人寻味。
阐明信心的同时,这位年轻总理也从不回避忧虑。他专门拜托媒体向中国企业转达“要尽力”的嘱咐,“我们对中国装备质量做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另一项嘱托则涉及马航失联飞机上的154名中国同胞,说起这一话题,李克强少见地收敛笑容,表情凝重,他说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在与前方中国搜救船船长通话时,特别“请他尽力再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