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敏刚希望人大常委会就普选意义作出解释,平息争拗
大公网3月14日讯(记者石璐杉、张绮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两会期间表明中央对政改的“一立场、三符合”,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目前香港仍就普选的定义争论不休,他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希望人大常委会能够尽快对普选的定义做出解释。王敏刚亦指出,政改已进入理性探讨阶段,希望各界结合香港实际,寻找到一个可行的普选制度。港区人大代表、行政会议成员罗范椒芬则认为,提名委员会要为特首候选人是否爱国爱港把关,以防止对抗中央的人成为候选人。
王敏刚指出,目前问题在于有人误解了普选的定义,以为普选就是“一人一票”的直选,他说,若继续争论下去,只能是“苹果和橙”的“拗撬”。因此,王敏刚建议,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普选的定义做解释。至于何时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定义普选的适当时机,王敏刚认为见仁见智,但希望能够尽快釐清有关问题。
王敏刚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为例来阐释普选定义,他说,1791年,美国成为第一个实行普及选举制度的国家,间选总统,直选议会。1792年,法国从平等选举转为普及选举。他认为,西方的民主就是中国人讲的民权,“你要做主,你就要有义务”。王敏刚亦强调,选民权并不是从一个平等的量去考虑,还要考虑质。
在中央表明就政改的立场后,王敏刚认为,政改已进入理性探讨阶段,所有违背政治伦理、颠倒是非的情况,很快就会被大家认清。他希望各方透过理性探讨,结合香港实际情况,找到一个开放的普选制度。“总之,已经进入理性探讨问题,大家应该尽量发表多一些意见。”
罗范:提委会有必要把关
罗范椒芬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亦指出,普选的行政长官候选人要爱国爱港,提名委员会要为此把关,以防止对抗中央的人成为候选人。不过她相信,中央未就政改方案拍板,仍是要看特区政府咨询后的报告。她又认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联办表示关注,以及与立法会议员沟通都是无可厚非。
罗范椒芬表示,普选结果难以预测,而香港的政治制度要照顾国家利益。因此中央要在提名委员会把关,又认为候选人最多三位较为合适。被问到是否中央不信任港人的选择,罗范椒芬以2012年特首选举为例,指当时有“无中生有”的指责,令香港人恐惧。而全民普选是完全无“预知性”,如果有人不怀好意,造谣生事,热门的候选人随时都会落马。
此外,对于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邵善波说中联办一直有关注香港事务,罗范椒芬认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联办表示关注,以及与立法会议员沟通是无可厚非。但她强调,在“一国两制”下,游说及立法会拉票的工作一定由政府官员做。她又强调,现时并不存在政府做不好拉票,而要中联办出手的情况。罗范椒芬又承认,政府管治艰难,社会欠缺信任,社会用阴谋论看很多事,例如某人辞职或被辞职,都认为是政府插手。她认为现时社会有“杯弓蛇影”的情况,希望大家多点沟通了解,以消除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