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
大公网讯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相较于去年普遍获得高度评价的“首秀”,受访学者认为,李克强今年涉及的内容更丰富实在,展示出大气、底气和自信。
中国“两会”昨天闭幕,进入任期第二年的李克强在闭幕式后信步踏入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内,显然作了充分准备。他在长约1小时50分钟内回答了15家中外媒体,向在场的六七百名中外记者以及全中国的电视观众,阐述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
针对李克强昨天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接受本报访问时予以正面评价。
许耀桐认为,李克强答问时整体上显得非常大气和自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等于再一次作了一个述职报告,对一年多的成绩很好的兜底,做了一个展示。”
许耀桐进一步分析说,李克强为人比较朴实,朴实中又以柔克刚,说话没有咄咄逼人,对许多数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且不说大话,显示出底气。
谈及与去年首次记者会的不同时,许耀桐认为,李克强去年履新,刚接下任务,“万事开头难,他也只能表表决心、谈谈计划”;反观今年,他有了一年多的实践,并交出了7.7%的经济增长等成绩单,因此能谈得更细,问答内容也更丰富,不仅向中外舆论总结了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也回应了相关的疑虑。
独立时评人士:很平淡
不过,独立时评人士邓聿文在评价李克强昨天的表现时,直率指出:“很平淡。”
邓聿文受访时说:“李克强的话很平实,就是用老百姓一样的话来说,平淡。”
他还观察到,继上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五次提及习近平之后,李克强昨天又三次提到习近平,它们分别出现在李克强回应反腐、经济和中美关系课题的答案中,其中两次是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一次是“习近平主席”。
邓聿文认为,李克强有可能是无心顺口三提习近平,也可能是刻意如次。
不过,许耀桐认为,习近平是国家一把手,作为二把手的李克强三提习近平,是表示尊重,这不奇怪。
许耀桐说:“我觉得这倒显示他们两个人是团结一致的,相信在某些的场合,习近平也会提到李克强,比如谈到经济时,这样不奇怪,因为中国就是这么一个政治架构。”
另一方面,针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中日关系议题“缺席”昨天的记者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受访时说,对此无需过度解读。
时殷弘解释,中国对日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楚,示强姿态也几乎无以复加了。他反问:“中国的态度,还能够更强硬吗?”
他举例,中国上月立法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绝不允许开历史倒车”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对日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