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两次突发事件“冲淡”两会 中国媒体趋向成熟

字体
||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有时能起到将“两会”气氛推向高潮,让“两会”余音绕梁、达到回味无穷的奇效,例如1998年的朱镕基记者会和去年的李克强记者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全民议政平台”,“两会”今后仍将中外媒体观察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大公网3月14日讯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中国“两会(中国全国人大和政协年会)”昨天结束。与往年处于舆论聚焦中心的盛况相比,今年的“两会”有些淡。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有时能起到将“两会”气氛推向高潮,让“两会”余音绕梁、达到回味无穷的奇效,例如1998年的朱镕基记者会和去年的李克强记者会。

  不过,昨天的总理记者会比较平淡。这不仅是因为李克强不像去年那样锋芒毕露,妙语连珠,也体现在中外媒体,以犀利问题见长的西方主流媒体提的问题本身就很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似乎问答双方都有意要让这场重头戏波澜不惊。

  两次突发事件冲淡“两会”

  今年的“两会”有些淡显然与两次突发事件密切相关。先是3月1日恐怖分子在昆明制造100多人死伤的大血案,一周后又发生马航客机神秘失联,导致150多名中国人生死不明。这两次重大事件不仅干扰了“两会”的某些议程,更让“两会”这个媒体宠儿在很大程度上“失了宠”。

  在暴力恐怖袭击和150多条人命杳无音讯的冲击下,媒体和公众自然不会像往常那样关注“两会”。媒体守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逮个代表就开聊”的现场采访明显减少,却有大批记者守在马航失联乘客亲属所在的饭店挖新闻。同样,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恐怕也难以摆脱这两次事件的阴影,在讨论和发言中变得更为谨慎,不像以往那样乐意对媒体展示“两会”的热烈气氛。

  “两会”在突发事件带来的阴影甚至煎熬中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年的“两会”不象往年那样吸引眼球,并不意味着“两会”的重要性有所减弱。相反,在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之后,2014年被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李克强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是外界判断三中全会改革蓝图能否落地的重要依据。

  “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报告强调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提出今年将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200项以上、将养老金并轨列入工作重点、启动公车改革等等重大措施,呼应了公众对改革的期待。与在记者会上展示个人风格相比,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出的改革决心和具体内容显然更加重要。

  作为一年一度的“全民议政平台”,“两会”今后仍将中外媒体观察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两次突发事件夺走了中国公众和媒体的部分注意力,说明即使是“两会”也未必拥有必须占据媒体头条的特权。从这个角度上看,今年的“两会”有些淡显示了中国媒体正趋向成熟。

  • 责任编辑:辛忠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 繁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