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讯 3月13日,是今年两会的最后一天。这天的北京天气,从明媚的阳光开始,雾霾被冷空气暂时驱离。这是两会期间天气最好的一天。
上午9点,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不过,只有很少记者再去主会场,因为这一天的焦点在三楼金色大厅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这是每年两会的例牌项目,也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和高潮。
尽管这是李克强总理的第二场两会记者招待会,但各界对这场记者招待会的期待和热情依然很高。干练、平白、清晰,依然是李克强的一贯风格,不过手势明显比去年少了很多。现场直播估计读者都看过了,所以不再在此赘述。
外界热议和预期中的“老虎”,并没有在记者会上揭开谜底。两年前,前总理温家宝在这个金色大厅针对薄熙来和重庆的那一幕意外高潮,并没有重演。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平淡无奇的守望。
平淡无奇是新闻的“灾难”,但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其实,不只是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整个两会期间的新闻脉搏和社会脉搏,都显得那么克制、平和、理性。批评不剧烈,赞美不热烈,问题都清楚,应对都有策,但空气中却找不到一丝兴奋和激动。
这一切完全不合逻辑。因为习李新政一年来的具体作为,以及十八届叁中全会上确定改革方案,应该是中外学者齐声称赞的。对劳教制度的废除、对暴力维稳机制的清理、对公权和公款滥用之风的系统性打击、对严重贪腐的重拳出击,这些都是真真切切、有目共睹的良政善治,都是新中国政治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实绩。习李新政的巨大进步,甚至可以反映在他们的辞汇运用上,“稳定压倒一切”的多年铁律,如今成了“维稳和维权同等重要”;重复多年的“五不搞”之类的话语悄然消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闪亮登场;“权力清单”、“财政预算阳光化”和“民生兜底”,更是散发着浓郁现代性气味的政治术语,也是改革工具箱中的新宠。
然而,这么多实实在在的良政善治,却未能在中国的舆论场激起足够兴奋的回应,更未能在整个中国社会催发出一波思想解放的春天。
从以往的历史来看,任何一次重大变革,首先必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变革。所有新举措和新行为,都需要新思想和新观念来背书,否则改革中的新事物就很难成为社会动力。没有思想观念上深入人心的拨乱反正,现实行为的拨乱反正有可能会被颠覆和逆转。思想解放的春天,如果不能先行一步,至少应该与改革同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歷程,就是完全按照这么一个逻辑演进的。
可以说,若没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催发的思想解放春天,就不可能有八十年弥漫于整个中国的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那场深入人心的思想解放和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是那场艰难而伟大变革的最大动力和依靠。尽管有波折,但那个思想解放春天所聚集的观念能量和所结出的精神火种,却是其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不可否认的根基。
谚语说,旧瓶是不能装新酒的,一块新布也不能补在一件旧衣服上,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两样都糟蹋了。因此,笔者以为,习李新政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改革蓝图,必须要有一场属于这个年代的思想解放春天。这场新的思想解放春天,既是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令,也是新改革同盟军的征兵书,更是高风险的深水区改革的理论护航员。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最近在《撬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就提到,历史进程有时候需要看“势”,当前的习李改革需要“势”的配合。笔者认为,孙立平所言的“势”,其实就是一场正在酝酿启动的属于习李年代的思想解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