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协商民主"回归本源 追求务实理性专业

2014-03-14 09:17:56| 来源:国际在线| 我要分享
字体
||
法国《欧洲时报》13日刊登社论称,作为习近平、李克强执政后的首次政协会议,这次大会最为外界关注的是,会议能否为讲求务实、力推改革的中国新领导集体提供所需的建言与对策——中国改革正进入攻坚期,中国的政治协商平台应该发出更加求真与专业的声音。

\

 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 

  国际在线专稿:为期九天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3月12日落下帷幕。法国《欧洲时报》13日刊登社论称,作为习近平、李克强执政后的首次政协会议,这次大会最为外界关注的是,会议能否为讲求务实、力推改革的中国新领导集体提供所需的建言与对策——中国改革正进入攻坚期,中国的政治协商平台应该发出更加求真与专业的声音。

  九天的“头脑风暴”过后,不少舆论发现,尽管此次会议的流程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别,但在不少方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会议刮起的勤俭节约之风,到委员缺席请假现象明显好转;从“雷人”提案和发言比往年锐减,到公众与媒体不再紧盯明星、富豪委员;从过往建言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到在政治议题、敏感话题中给予委员们更大发言空间……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这场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政协会议,正努力带给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真知灼见,并提供深度参与中国改革的方法与示范。

  在本次政协会议开幕时,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就指出,要更多更好搭建平台,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在闭幕致辞时,俞正声又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稳扎稳打地前进;闭幕当天表决通过的政治决议则提到,要营造真诚协商、平等议事的民主氛围,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明确提出人民政协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这些都表明,无论是建言的需求方还是提供方,都渴望看到更具文化水准、独立思考、含金量更高的建议与批评。

  自1949年存在至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领导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途径,也被认为是区别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中国特色民主形式之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法律赋予的参政议政职责,有时演变成“说了也白说”的无奈,有时成为一些沽名钓誉人士的政治噱头,有时甚至沦为金钱与权力的寻租工具。这个本该凸显严肃性、批评性的平台,在社会转型期一度被“娱乐化”,公众和媒体热衷挑出个别委员的刺激性话语。

  本次政协会议,自开幕前一天召开的记者会,就展示出要使协商民主回归本源的特质。发言人在提及协商民主时说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明确要求,协商民主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之后的会期中,如前所述,新风劲吹,务实与理性处处可见,这彰显了中国新领导集体在寻找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与试验田的过程中,已经将协商民主纳入其中,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政协政治将更加给力,角色定位将获得更大转圜空间,参政议政的分量将更加“吃重”。

  深处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将如何完成相应转型?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广大参与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自己国家的未来,他们渴望更直观地了解执政党在干什么、执政者在想什么。而当政协政治与协商民主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必将为官民之间构建更加坚实和广泛的协商对话平台,而中国式民主也将因此获得更多自信,并为世界提供新的民主政治参照系。

  • 责任编辑:宋代伦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 繁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