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山西的下一个“富矿”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解读“山西式扶贫”
3月6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现场,当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听到某媒体记者关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提问时,心情还是略显沉重——尽管山西首创的这一“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扶贫新模式被多方看好,且开局良好。
按照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新标准计算,2012年山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12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7.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排全国第九位。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山西仍然是重点省份。
前一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明确了“实行精准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主攻方向。
从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3年间,袁纯清一直将山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翻番”作为履职目标而殚精竭虑、戮力前行。
3月9日,袁纯清在山西代表团驻地万寿庄宾馆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攻坚太行、吕梁
58个贫困县、412万贫困人口、占据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两个(吕梁和太行—燕山地区)……
事实上,煤炭大省的贫困一面,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袁纯清履新山西后,曾数次前往吕梁与太行革命老区调研。目睹了“两山”(吕梁山、太行山)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境况后,有些伤感,“想起来就夜不能寐”。
袁纯清将山西的贫困问题总结为三个特点:一是贫困面大,58个贫困县占到全省涉农县的一半以上;二是贫困度深,2012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的75.4%、全国的60.5%,其中3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的57.9%、全国的46.5%;三是稳定脱贫难,贫困人口多数生活在山庄窝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发展滞后,资金紧缺,培育主导产业难度大,稳定增收渠道少,很容易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要看太行和吕梁。”袁纯清直陈“两山”于山西的重要性。
为了尽快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2010年底,山西省作出“干部下乡住村”的决定,全省6000余名干部积极投身农村大舞台。按照山西省委的安排,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一个贫困村成为袁纯清的帮扶点。
去年7月,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在山西顺势启动。该工程通过支持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最终来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转型。
自此,以省领导联系贫困县、扶贫开发企业和住村包村点“三合一”帮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山西式扶贫”开始发力。
3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李克强现场吟诵了晋祠的一副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虽然山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上百万人口实现了脱贫,但听了总理吟诵的对联,袁纯清还是觉得扶贫的步伐慢了些。
砖壁“试验田”
对于“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出台的背景,袁纯清坦承得益于砖壁村这个实践“范本”,“就像‘试验田’,砖壁成功的路径完全可以复制”。
2011年5月30日,第一次前往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袁纯清,在得知该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只有2600元时,他没有怀疑——因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加上村民那种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印证了这个数字的合理性。
截至去年底,袁纯清先后9次“回到”这个住村点。近3年里,他在砖壁村累计呆了半个月时间,开了十余场座谈会。到2012年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跃升至6515元,比2010年增长了150%。袁纯清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砖壁村的巨变正是基于企业资本、技术、管理与农村土地、劳动力、旅游资源的嫁接合作。砖壁实践不仅快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参与其中的资源型企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3年6月18日晚上,袁纯清在砖壁村邀请几位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座谈。座谈会上,袁纯清有感而发:由砖壁梦,我联想到全省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梦,联想到全省人民的幸福梦。
另外一个企业的范例,在袁纯清看来也对“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出台产生过积极影响。
袁纯清记得,他曾参观过由阳泉市盂县某煤炭企业投资的一个农业生态园,由于煤炭资源濒临枯竭,该企业为了转型租用了当地农民的1万亩土地,种花卉、黄豆等作物。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黄豆产量远高于当地农民。究其原因,企业负责人称企业的管理能力、工人的专业化水平要高于农民,同时形成产业,有了规模效应。如今,该企业又投资建设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农业示范园,集吃、住、养殖、种植、旅游观光为一体。
“这个煤炭企业的转型对我触动很大,给了我产业扶贫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袁纯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