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百姓看病需求所要达到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014-03-06 18:36:00| 来源:大公网| 我要分享
字体
||
0

距离百姓看病需求所要达到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主持人:从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其实我们也已经看到我国的医改有了一些阶段性的进步。包括政府加大了财政的投入,加大了这方面的支持之后,那我们发现政府的财政投入多是投向基层医院,但是人们看病的一个习惯就是生了病,大家都会选择三甲医院。所以这个还是会存在一种生了病之后看病难的问题,挂不上号的问题。您怎么来看这种现象?

陈仲强:我想自医改以来,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显著增加,这是事实。但是说和整个医改,或者说整个百姓看病的需求所达到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事实。

解决了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

第一个就是说新农合的建立,新农合的建立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中国农民有9亿,具体的数我记不太清楚了,可能也许还比这个多一点,这样一个大的群体在过去是没有由国家提供的直接的保障的。那么在过去我们叫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是最早。农民集资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是由国家层面的设计形成的一个叫新农合的制度。国家中央出一部分钱,地方财政匹配一部分钱,个人出很少的一部分钱。然后每年逐年在增长,去年是280块钱,今年是320块钱,明年我想还会在涨。曾经政府提出过,要在几年之内涨到500块钱,这样一个对新农合现在的乡镇居民。把新农合改称这个名称,支持的对象是一样的。如果到500块钱的话,就意味着它的医疗保险支付的水平高限可以达到十七、八万,甚至二十万。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般的大病和常见病都可以通过这个保险得到覆盖,和得到支持。

主持人:覆盖基层了基本上。

陈仲强:就是,所有的人嘛,支持着。因为现在咱们城镇的医疗保险,或者是职工的医疗保险,现在是双轨制,它的报付水平都远远超过这个水平。那边在提升,提升到人均的叫保障水平,如果月均筹资达到500块钱,现在320块钱,每年都在涨,所以这个预期的时间比较快的。这样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了,这个是这样,刚才说大病,这个环节就把它能够解决掉。极个别的那是另外的一回事儿,我们有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这是第一个,这个是非常大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的投入,解决的受惠人数众多,农民,这是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说,叫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水平,今年的政府报告大家记住一句话,就是说总体上解决了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只要大家愿意加入的,都可以得到保险。但是个别人说我身体很好,我不愿意为我们的健康去付出每年一、两百块钱的保险的费用负担,农村还没有那么多,那也没法强迫。所以说这个它的整体的架构覆盖到了全国的各个地方、各个阶层,所有的人,所以这样的理解,这点很重要。就是说一旦得了病,他能够得到整个保险的支持,这部分的费用个人要付一部分。地方财政也好,中央财政也要往里头搭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解决,这个很重要。过去说贵,自己掏钱看病贵,香港也会贵,美国更贵,英国同样是如此,这样子。他们尽管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国,但他也承受不起。所以有了保险,他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他没有贵的概念,因为保险给他全出了,他是这样。所以这个保险覆盖是第二个功绩。新农合解决了那么多人,那么这个保险是第二大功绩。

第三个大的问题,就是说基本药物目录的建立,建立的话我们把整个大的常见病给托起来了,这个费用,政府出钱——我们叫零差价。零差价会让利给老百姓。

第四个方面,就是说社区的建立,医疗体系的完善。比如说县医院,乡镇医院,再加上村医院,完善这些体系,都再往前推进。有问题再不断完善,再改进。

另外一个,惠及老百姓很重要的一点,过去我们说支付比例如果说在看病里过高的话,它很贵,最多的是个人支付60%,甚至更好一点。这几年的努力下来,个人的支付比例已经不到40%。那么,我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筹资能力的提高,个人支付比例会尽一步下降。如果能够控制到20%以内的话,应该说到底多少,这个从经济学角度怎么样更有效。但是我觉得到那个时候这些问题——贵的感受会大幅度的下降。所以这个也是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

对医院的投入总量是在增加的,但是和医院迅速增长的服务量,但它所占的比重相对还是小的,可是我们讲公立医院的支持,它是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渠道叫做政府的拨款,直接拨款,这一部分钱。还有一部分更主要的渠道,目前在中国的公立医院它的得到支持渠道是来自于它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根据它的量大小,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收入。这就是从需方所得到的收入,政府给了公方,公方就是我们医院就是这样,大概这么一个情况。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 繁体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