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从水到大气 污染已从局部扩散到广泛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201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大公访谈》,我是主持人周楠。在去年两会上,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环境治理的话题,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仍然非常高,那么接下来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和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环境保护厅的副厅长潘碧灵先生一同来探讨我国的环境保护话题,潘委员您好。
潘碧灵:你好。
主持人:首先请您和网友打声招呼。
潘碧灵: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想潘委员今年参加两会带来的提案也应该是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吧?
潘碧灵:对,我这次带来12件提案,其中10件是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
主持人:那具体这些提案是关注的哪些方面呢?
潘碧灵:这些提案关注的,比如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体制机制的建设,包括我觉得从我们国家现在的基本国情来看——过去我们用了一句话,叫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从我们现在人民群众对健康、对环保的要求来看,我们觉得应该把这句话改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健康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可能更全面,更完善一些。同时十八大提出来,要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制订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想,因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一个高度,所以我们想建议党的十八大召开的12月8日,能不能作为一个全国的生态文明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来的一些建议。同时包括生态文明的一些体制机制,比如说生态补偿机制等等方面,也提了一些建议。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大家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这个话题其实也引起了大家的共识,您认为我国在治理环境方面分为哪几个阶段,目前正处在哪个阶段?
潘碧灵:我觉得针对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从开始应该说,1972年,当时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我们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个会议,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环保事业开始,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应该说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了。但是我觉得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过去西方国家是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以我们国家提出来,不要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群众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期盼的增长也很快,所以应该说,我们把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发展历程,压缩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使得我们这个环境保护的任务比较重,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说我们并不是走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某种意义上,是走了一种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一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来,我觉得从这个阶段来讲,从过去的环境保护——当时的一个阶段,到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变化。过去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水污染的问题,包括太湖、滇池等等一些水污染的问题,这些水污染的问题它反映的更多的是一些局部的或者是流域性的问题,那么对当地党委政府,当地的老百姓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当然也引起了国家的一些重视,那么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整个环境保护还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
最近这两年,特别是前年开始的雾霾,因为雾霾这个大气污染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雾霾的面积有时候达到上百万平方公里,这个影响面很大,所以人民群众广泛关注。雾霾等问题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环保的一个转折点,这应该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叫做空前关注的阶段。
现在应该说在空前关注这个阶段,党和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个工作,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所以我认为可能真正要等到我们真正要下定决心来治理环境的话,那可能还有一个空前重视阶段——我觉得现在应该叫空前关注,但是还没有达到空前重视的这么一个程度。所以我认为如果说达到了空前重视的这个程度,就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环保工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它分为这三个阶段。
微博关注:
大公网
嘉宾介绍
两会专访
两会策划
- 繁体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