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调岁月:马歇尔失败的中国使命(7/36)
在马歇尔赴华就任之前的写的一封信里,他明确告知马歇尔的具体任务:我特别希望你竭力说服中国政府召开包括各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实现中国之统一;同时实现停止敌对行动,尤其是在华北停止敌对行动。
马歇尔于1945年12月20日到达上海,12月21日在南京与蒋中正见面,12月22日至重庆与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见面,后来他又接见了各界代表。马歇尔认为,国共两党双方的矛盾在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互不信任。在马歇尔要求下成立了三人小组:由国民党张群、共产党周恩来以及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任务是会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及有关受降事宜等问题。三人小组达成的协议,交由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三人小组一方面作为两党在发生军事冲突时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是双方针对当前急需解决的争议性问题讨论的会议机构。
马歇尔调停国共内战,是中美关系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件事情。国民党固然归咎马歇尔处处掣肘、遂令国军坐失良机。国共斗争失败,国民党责怪美国援助不力,马歇尔被列为罪魁祸首。而马歇尔调停期间,中共充份施展“会议战术”,边谈边打,瓦解国军士气,谈判桌上占尽上风,但对马歇尔亦不领情,谴责他偏袒国民党,给国民党美援,替国民党运输军队。
1947年1月8日,他启程回国,铩羽而归。这一天,距1946年1月10日国、共签订停战协议一周年只差两天。一年的时光,在人们的期盼、乐观、失望、悲观、激昂、兴奋诸多情绪的变化替代中,就这样结束了。马歇尔个人的政治经历,却没有因离开中国而结束。相反,就在离开中国的第二天,他被杜鲁门任命为新的国务卿。新年之际出版的《时代》,也把马歇尔评选为1946年年度人物,一年之内,他两度成为封面人物。
在中国失败而归的马歇尔,却在欧洲获得了巨大成功。1953年,他因在西欧实施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成功地使战后西欧经济得到复兴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位评奖委员说,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职业军人,这样做,不是奖励他的军事功绩,而是奖励他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
人们纷纷向马歇尔索要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