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铺天盖地大字报(1/25)
大字报是张贴于墙壁的大字书写的壁报,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1980年代的流行于中国大陆的言语—书写形式;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之一。大字报的盛行,始于1957年那场后来被称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标志,也成为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以他与哲学系另六位教师(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的名义在北大食堂张贴《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从此大字报风潮兴起。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标志,也成为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以他与哲学系另六位教师(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的名义在北大食堂张贴《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被毛泽东称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从此大字报风潮兴起。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幻灯播放
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