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请求承包造纸厂”
1984年,人们将之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这年的3月28日,石家庄造纸厂门前突然出现一份《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
我请求承包造纸厂!
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
我的办法是:“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对外搞活经济,对内从严治厂,关心群众生活……“大字报”的作者是该厂46岁的业务科长马胜利。
大字报贴出后,领导说他要“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而厂里的工人则拍手称快。
时任石家庄市长的王葆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石家庄造纸厂的境况是:当年国家下达的年产利润计划17万元,虽然石家庄造纸厂是一个拥有800多人的大厂,当时的厂领导却不敢接下来,讨价还价说还得亏损10万。“结果马胜利杀了出来,他说:"要是我,把17万掉个个,实现利润70万。"”最后,王葆华等市领导拍板鼓励马胜利承包。
业务科长出身的马胜利主要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了工夫。造纸厂生产的是家庭用的卫生纸,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把原来的一种“大卷子”规格变成了六种不同的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带香味儿的香水纸巾”。一系列的措施让厂子顿时有了活力。
结果,承包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140万元,承包4年,利润增长21.94倍。1985年7月26日,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题目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
马胜利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
“马胜利走马上任以后,做了很多新鲜的东西,现在饭店厨师戴的那种白色的帽子,那是马胜利发明的;妇女用的卫生巾,以前辞典上没有这个词,也是马胜利搞起来的。”高梦龄对马胜利的评价就是:“他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并不断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