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确
上海之行,12日正式开始,最终反对派获得中央官员约2个小时的单独会面。朱确始终觉得,反对派借今次的上海之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从行政长官3月12日宣布以来,反对派就自动抢占先机,经过轮番上阵,在建制派有意无意的成全下,成功成为这次上海之行的主角。
回顾反对派的言行,民主党的刘慧卿、独立议员黄毓民、工党的李卓人等顽固反对派,第一时间就以激烈言辞表明“睬你都傻”,拒绝出席。工党的何秀兰、民主党的黄碧云等,一番豪言壮语和事先抹黑上海之行是一场“骚”后,悻悻然报名。所谓的“温和反对派”,如民协的冯检基等、民主党的单仲偕、公民党的梁家杰等则在充分听取了各反对派政党的意见和各自盘算后,毫无意外地选择出席。这其中最令朱确意外的,反而是梁国雄(长毛)第一个报名参加,还在10日去中旅社领取了一次性的回乡证,相较于以无回乡证而拒绝参与的刘慧卿等,足见其诚意。
但是,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这场上海之行,是中央应一众议员隔空喊话后而作出的邀请。近一个月来的讨论中,建制派的分外开明和反对派扭扭捏捏是事实,建制派口径一致,称愿意让时间给反对派,促成他们与中央官员单独见面。反对派就半威胁地扬言,没有单独见面,就杯葛会见。中央政府按部就班的安排,在反对派的嘈嚷之中,似乎显得步步忍让,最终答应2个小时的单独会面,更是让反对派暗自得意——他们虽然抱怨2个小时不够,却也积极抽签,决定发言次序,此情此景,真让人唏嘘不已。
一直以来,建制派与反对派在政改一事上,都各自扮演角色,反对派推出20多个政改方案,是不争的事实,先不管方案是否符合基本法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结果是反对派抢占了舆论,并且某种程度上竟然还引导了舆论,将中央置于相对被动的地方。究其原因,恐怕是扮演同样重要的建制派,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迎战。市民也对此颇为理解,因为似乎大家认定最后方案一定是中央拍板,再由建制派充当“传声筒”,制造舆论之余,也可以顺便增加党派的影响力。
但朱确以为,既然方案要首先获得三分之二立法会议员的通过,建制派议员占有绝大多数议席,自然不应该出让为名发声的义务和权力,更无理由等中央出手。各个社团说举办的论坛,出席的大部分市民,都对反对派的“搞搞震”头痛不已,更有不少市民都敦促建制派强硬起来,提出自己的方案,打一场漂亮的舆论战,扞卫法治,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让少数派成为永远的少数派。
可是,看看反对派内部为抢夺政治本钱而四分五裂,建制派更是集体失声,失去自主权,市民最终或许只能失望,因为他们错误地将自己的普选梦,寄托于“海军斗水兵”的窘境,真正为民请命的议员,毕竟只是少数。
或许两边都忘记了,上海之行的本意,首先是兑现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回应议员了解内地发展的愿望;其次,通过了解自贸区的发展,帮助议员思考香港与上海合作的可能性;最后,才是讨论政改,始终,对于本港市民来说,关注政改背后最根本的愿望,是希望安居乐业,而不是终日陷于永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反对派也好,建制派也罢,你们听到吗,港人忍够了,请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