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香港在线 > 香港政情 > 正文

热闻

  • 图片

朱确:强弩之极 矢不能穿鲁缟

落实普选不是一纸空话,作为在野党和反对派,当然可以"畅所欲言",但作为普选方案的落实者的中央和特区政府,包括拥有投票权的市民,不会陪着一起漫天要价。

  --乞求接受谬论只可以讨一点民意的冷嘲热讽

  文/朱确

  "公民提名",乍看之下,似乎将公民放在很高的位置,本港的反对派也一直以此为卖点,大谈所谓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同党派和政治团体频频落区宣传"公民提名",又通过《苹果日报》等传媒广而告之,却难掩论述的乏善可陈,除了有洗脑市民之嫌疑,效果更是不尽理想。

  于是,有急功近利的反对派,先是将眼光瞄准三月在台湾发生的"反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运动,如工党、公民党、学民思潮和学联等,又是奔赴台湾学习占领经验,又是联合在港的台湾学生,大搞游行,以示声援,"占领中环"戴耀廷也貌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香港不排除发生占领立法会"。

  另一边厢,香港人称"民主阿婆"的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二人4月初高调赴美拜会副总统拜登,又游说美国国会重启《美国--香港政策法》、重组"香港工作组",加强对本港内部事务的话语权。

  作为美国政府传声筒的《苹果日报》自然不惜篇幅地报道,费劲唇舌地解说太阳花运动对本港应该产生的影响,更对美国国会及政府对本港事物所发表的言论,进行了充分地演绎。用心之深切,是司马昭之心。

  然而,舆论战并不直接等于民意,朱确更关心的,是在这场有关普选的舆论战中,民意为自己选择的位置和立场。正所谓"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香港市民对商家、政客的演说,往往采取审慎的态度,并与之保持距离。

  之所以这样说,缘于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公民提名"的实际内涵和操作性,加上近期负责政改的中央官员和研究基本法的学者,如港澳办王光亚、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李飞等,为了释除公众疑问,对访沪立法会议员的提问做出了正面回应,即正式否定了"公民提名"、"政党提名"等非经由提名委员会唯一提名的其他方式。

  港人的务实在于,绝大部分香港市民知道并接受中央在港事物上扮演角色,并且有实质决定权的事实,因此既然中央讲明"公民提名"等提法属于非法,自然无需再浪费时间讨论。

  当然,社会争论依然继续,就说明仍有少数"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政客、政党及传媒等利益集团,还在负隅顽抗。其中的表现者,就是工党和《苹果日报》。

  朱确对《苹果日报》自立法会议员访沪归来以后的社评("苹论")颇为感兴趣,更以4月16日的《港独主张是香港民主的思想火种》(简称《港独》)和17日《市民冷漠比北京僵化更可怕 》(简称《冷漠》)的两篇为甚。

  抛开政治立场不说,这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为本港政党和社运人士指明前路,即"港独"才是"民主"的出路;第二篇则是向市民喊话,因为他们看到民意并不在己方。

  《港独》一文并不"光明磊落",假台湾学生之口,喊出"港独才是香港民主的出路"后,由于知道"港独"并非主流,因此还要"政治正确"地纠正称,"社会主流尤其民主人士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说什麽要有"宣传独立"的"言论自由"。朱确认为,《苹果日报》宣扬港独并不稀奇,早已有之,但像这次煽动过后,还要"找补"的情况,却并不多见,看来是真的缺乏自信?

  《冷漠》一篇更有意思,简直是验证了上文说的"缺乏自信"。该文对市民所谓"冷漠"的抱怨,到了撒娇的程度。文章看到市民对反对派绝食争普选的"冷嘲热讽",对反对派议员上海拜会中央官员,为民请命一事的"不冷不热"--"一般市民甚至连骂的兴趣也没有",文章更埋怨称,"市民像泄气的皮球那样毫无反应与动力"。口口声声争取民主的报纸,却把香港撕裂成两半,市民看在眼里,会支持?

  两篇文章一出,《苹果日报》在首轮政改咨询舆论战中,已宣告失败。道理很简单,港独、公民提名等政治主张,全不获市民认同,争取也只是白费力气。正如《港独》一文所说,"乞求恩赐民主只可以讨一点权力的残羹剩饭",同理可证,"乞求接受谬论只可以讨一点民意的冷嘲热讽"。

  正如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于今年两会时,会见港区人大代表时所言,市场上吆喝的最大声的,往往是卖假药的。落实普选不是一纸空话,作为在野党和反对派,当然可以"畅所欲言",但作为普选方案的落实者的中央和特区政府,包括拥有投票权的市民,不会陪着一起漫天要价。

  • 责任编辑:孟浩

人参与 条评论

标签: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