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中环”学生有收获 公民应反思

  文|朱确

  事先张扬、策划、筹备了一年多的"占领中环"运动终于于9月28日在港爆发,如一众论者预料的一样,学生由先锋队变成主要力量,并以行动"感召"不少市民纷纷响应,然而,行动持续了10天后,从"耸人听闻"的87枚催泪弹到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的寥寥参与者,笔者认为,是时候反思这场在香港社运史上必须记下一笔的运动了。

  首先,学生有诉求并无不妥,但是通过什麽样的诉求达到目的呢?"占领中环"没有一刻真正占领"中环",而是占领了金钟、湾仔、铜锣湾,甚至是九龙的旺角和尖沙咀,行动一开始就背离了发起者当中许下的诺言(也或许,这种"遍地开花"的效果才是策划者隐而不说的初衷?)

  另外,按照"占中三子"所言,"占领中环"的目的是要求人大常委会撤回决定,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9月29号,运动的诉求已经变成"梁振英下台",后来学联又重提"公民提名"、"取消功能组别"等要求,如此一变再变的价码,让市民无所适从,难怪有参与运动的市民大叫,现在不是中央和特区政府的问题,而是"人民内部矛盾"。仔细想想,民主的本意就是允许多元声音并行不悖,既然如此,声称追求民主的人,又怎麽能自行要求大家"统一思想"呢?

  在这场运动中备受称赞的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曾几度发表公开信,表明对参与这场"学生运动"的学生、成年人和长者的"最大的包容和空间"。但是,笔者忍不住要辩驳,对讨厌的东西不过分批评,对喜爱的东西不过分赞美,或许才应该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对待不同/相同政见人士的态度?

  笔者同意劳永乐10月5日在《东方发表》的评论,他说,"既开宗明义说学生们未能掌握全面情况,便付诸行动,沈校长凭甚麽要求社会给他们最大的忍让与宽容?学生若连全面情况都未掌握,就发动群众堵塞道路和政府机关,企图瘫痪政府运作、瘫痪整个社会,是否太过卤莽、幼稚?难道这就是校长所指的'赤子之心'?"

  实际上,沈校长一句"纵使他们(学生)未能掌握全面的复杂情况"恰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既然校长认同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情况,又怎麽能为其在为全面掌握情况下便贸然采取行动而开脱?另外,校长此言,无异于认同学生不成熟,不成熟并没有错,但是以不成熟为藉口,集体破坏法律,是非曲直,众人有目共睹,也不会认为有多麽高尚。

  而且,沈校长将学生的"牺牲"挂在嘴上,笔者只是想提醒,为这场运动而牺牲的其实是全社会的人,正如校长所言,"全港全国以致全世界都听见了"。笔者还想问,学生究竟牺牲了什麽呢?他们或许学会、见识了不少东西,但这是收获,而不是什麽"牺牲"。

  笔者难以预演"占中"是否逐渐衰退,因为按照"占中三子"的设想和学联、学民思潮等的剧本,大规模的示威、占领活动,或将转为小规模的、常态的"占领行动"。也许很多市民被"自发清理垃圾"、"秩序井然"的学生感动,清理垃圾是一大进步,确实显示了香港这次所谓"占中"运动较其他各地示威文明,但是非法就是非法,但笔者同意叶刘淑仪所讲,如果警方不处理非法集会,那麽就会令一部分人认为,非法行为是对的,社会也随之出现其他破坏法纪的行为。

  最后,和读者分享一个朋友近期的感叹,他说,即使科学家用100个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对的,但只要别人提出一个例子证明该科学家的假设不成立,也就前功尽弃了,而至于如何评估这次"占中"的影响,或许现在正是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欢迎关注大公网香港在线微信(公号:tkp-weihk)

责任编辑:孟浩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