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之孙陈绍诚推儒学 助青年“修身”

  图:陈绍诚说,他30岁才接触祖父陈立夫的儒学着作,猛然“开悟”,发现国学宝藏,从此研读古书,在待人接物中吸取养分。 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大公网1月26日讯(记者陈璁)财团法人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副执行长陈绍诚,以年轻、理性的形象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两岸三地推广中华文化,试图透过现代科学解释传统儒学,改变“八股”的刻板印象。作为国民党已故元老陈立夫之孙,他认为“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面对中华传统文化,陈绍诚提醒年轻人,不应“把门关起来”,陷入对西方文化过分崇拜的迷思,而参与社会可从自我管理开始。

  陈绍诚于美国出生,在台湾时尚圈走过一遭,但始终流淌着家族尊崇儒家思想的血液,现时从事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医养生的事业,强调“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两个不应该放在一起”。自去年起,他由台来港修读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

  善用科学方式传授儒学

  许多人的印象中,教授孔孟之道的当是鹤发长须的老者,今年36岁的陈绍诚则是一副头角峥嵘的“后生仔”形象,因此产生出了一种微妙的反差。陈绍诚去年起与台湾教育电台合作,每周推出一期生活化的儒学节目,之后亦到台湾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举行儒学讲座,站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

  “儒学不是那么刻板和‘八股’。”陈绍诚介绍说,他会用数学、图表等科学方式解释儒学文化,“理论很简单,科学和人文是相通的”。他举例指,“星球之间存在引力,体积不变,若密度增加,引力就会增加;同样的,人读书不可能变成大胖子,但增加了密度和学问,自然而然修养和引力就增加了,个人魅力就增加。”

  吁年轻人勿陷崇洋迷思

  陈绍诚形容,年幼时读“四书”,“非常非常无聊”,甚至在听讲时快睡着,但30岁起接触祖父陈立夫的儒学着作,猛然“开悟”,发现国学宝藏,从此研读古书,在待人接物中吸取养分,直到认为自己有资格授课,“文化需要大量知识和深度,到某一个程度才有资格去做”。

  陈绍诚在台湾、美国、内地和香港都有求学经历,在他看来,不少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过分崇拜,在对待中华文化上出现错误迷思,“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动荡,很多旧的东西被抛掉,现在想要找回来”。

  持续增值然后回馈社会

  他指,如今大学生过分被“物质”吸引,对于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等超越“物质”的东西,不愿花时间挖得更深,因此呼吁年轻人不应“把门关起来”,对于自己的文化没有理解就批判,最后中西文化两头不到岸。

  谈及如何看待两岸三地年轻人对未来的迷惘,陈绍诚提出儒学中的“修身”,“先把自己提升,然后用自己的能力贡献给社会”,之后的道路都以此为基础。他又认为,曾参与台湾“太阳花”运动和香港“占领中环”的年轻人,都应把自己管理好,以此作为参与社会的前提。

  名门之后坦承背负包袱

图:陈绍诚是国民党已故元老陈立夫(图)之孙 资料图片

  陈绍诚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中陈氏家族开创者之一陈立夫的孙子,母亲林颖曾则为近代国学大师林尹之女。身为名门之后,他坦言,与长辈相比差距仍甚远,并因此背负包袱,但相信自己能承受“好的压力”。而出身政治世家的陈绍诚出乎意料地没有加入任何政党,亦表示今后无意参政。

  陈绍诚的小学老师曾对仍年幼懵懂的他说,“你是陈立夫的孙子,一定要好好念书。”直至已过而立之年,陈绍诚自称“还是有很大压力”,更不讳言仍有包袱。他用“天才型”来形容祖父和外祖父,“外公19岁博士毕业,21岁开始讲学;爷爷28岁就是中央党部秘书长”。

  陈绍诚亦常常审视自己,但至今无法“有脸”向两位长辈交代,自己称得上在传承儒学,因为彼此差距仍然太远,但正是因为这个差距,能令他有努力的方向;至于压力,“好的压力,看如何承受”。

  陈绍诚眼中的祖父是一个自律性非常高的人,“90多岁时仍可以吃饭吃得比15、6岁的孩子还多”,尽管患有糖尿病,但走路不用搀扶,看报毋须戴眼镜,每天都恪守运动、饮食要求,“一般人很难做到”,自我的修养和道德方面亦如是。

  陈立夫也会与孙辈讲笑话,轻松地聊天。陈绍诚忆述,祖父和他分享过年轻时打篮球的经验,有一次则拿出北洋大学的成绩单给他看,除了英文是70、80分,其他全部科目都在90分以上,并以此嘱咐他要认真念书。

  祖父是显赫的政治人物,作为陈家后代,又会否踏入政坛?陈绍诚引用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现在自己没有能力,也无意参政;他甚至不是国民党党员。对于一月台湾领导人“大选”,陈绍诚则称,“不管哪个党派上去,最终要的是真心为人民好”。

  香港发展文创需先寻根

图:陈绍诚表示,香港是个中西交汇城市,具有独特文化优势。 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台湾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气氛浓厚,反观香港,在文化发展上遭遇不少挑战。作为文化基金会的管理者,陈绍诚认为,在香港这个中西交汇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在华人传统文化方面加强,“先寻根,再创新”,将有助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一代文化产业。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陈绍诚说,“文化和创业有一点冲突”,可理解为先有文化再有创新,因此文化的传承,把“旧的东西”留下来极为重要。他进一步解释指,在当今世代,“旧的东西”可选择用“新的瓶子”装,“但前提是新瓶里必须要有水,保证有文化内涵”。

  陈绍诚如今经常往返香港和台湾两地,他认为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曾经历过英国殖民统治,而本港社会主要以华人和华人文化为主,若能在本地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加强,势有助于推动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优势;在面对新的复杂和多元外来文化时,“先寻根,再创新”,找到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将会奠定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微香港》公众号

责任编辑:胡明明 DN009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