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公网记者 姚勇 摄(更多高清图) 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邓聿文 新任总理李克强的首场记者秀可以看作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李就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国务院机构改革、反腐、改革、城镇化、环境治理及中外关系等回答了记者提问。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谈法治。他开场就说,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在谈到新政府优先处理的三件事时,他说实现这三项任务要有三项保证,也就是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并认为后者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此外,在谈到其他问题时,也强调政府要依法行政。 作为同时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学士学位的总理,他对法治精神的坚守,让外界对他记者会上提出“法治政府”的建设充满期待。 事实上,同日中国另外两位最高领导人——总书记习近平和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人大闭幕会的讲话中都对依法治国大加强调。习在有关“中国梦”的阐述中,开头就指出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而张则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三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谈到法治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表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会以一个加速度推进。 建设法治国家是十八大确立的治国目标。这首先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其利益是多元的,资源也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市场经济要求实行自由的交易和公平的竞争,这些必须要靠法律来维持正常的秩序。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平等主体的交易构成的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必须要靠法律来规范,而其产生的纠纷也必须主要靠法律来解决。所以,要建设现代的市场经济,就内在地要求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独家策划: 【总李谈】李克强记者会言论精粹 【观理】李克强全图集(120张) 总理答记者问实录: 【开场】李克强以两个“忠于”开启总理首秀 【反腐】李克强:把权力涂上反腐剂! 【中美】李克强不否认中美存在分歧 【花絮】调侃外媒记者“你该拿双份工资”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