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总第494期)
2014年第1期刊发文章《<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出版幕后》。《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是贺国强退休后出的第一本书,《凤凰周刊》独家专访该书文稿编辑小组成员、编辑负责人,展现了该书出版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引言:中组部和中纪委所做的大量工作,均因保密需要,甚少对外公开细节,在外界眼中颇为神秘。《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所收录文章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开,被视作贺国强先后在中组部、中纪委任职十年“交出的成绩单”;同时,该书也是对重要、珍贵历史档案的解密。
贺国强的退休生活是从编书开始的。
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闭幕当天,卸任所有职务的贺国强回到新搬的办公室,把秘书和几位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宣布了自己的退休计划。他表示:退休后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对自己46载工作生涯,特别是在中央任职的10年做一回顾,把有关文稿汇编成书。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2014年1月2日,新年后第一个工作日,《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悄然登陆包括新华书店在内的内地各大城市的主要书店。令这位退休后极少在公开场合与报道中露面、公众眼中极为低调的中共领导人,再度回归公众视野。
作为贺国强退休后的首部著作,该文集主要收录了200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其掌管中组部和中纪委这十年间,在各种场合针对中共组织和纪检两部分工作所作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和信函等;同时也收录了更早时期,他在山东、原国家化工部、福建、重庆等地方和部门任职时与党建工作有关的部分文稿,绝大部分内容系首次公开发表。据熟悉贺国强在中央工作情况的人士介绍:该书不仅可以看作是贺国强对个人从政生涯交出的成绩单,还可以看作一份重要、珍贵历史档案的解密,因为其中客观记录了过去十年间,中共关于党的建设若干重大决策酝酿、出台、部署和推进的情况。
一直以来,中组部和中纪委都被外界看作是中共内部两大颇为重要,却甚少走到台前的部门。两部门所做的大量工作,均因保密需要,甚少对外公开细节。加之贺国强本人低调的个性,更使组织和纪检工作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因此新书出版能否使公众更加了解中共党建的情况,以及能否呈现贺国强真实的一面,将是读者的最大期许。
不整篇收录,只取“最精华部分”
“现在回头看,整个出书计划执行得严谨而高效,每一阶段工作进度与当初计划所定下的时间相差无几。”一位文稿编辑小组成员说。 在贺国强宣布要出书后十余天,包括贺国强在任时期的秘书,在职期间的老同事、老部下在内的一个七人文稿编辑小组就已正式成立,并开始了工作的第一步——资料收集和确定编辑框架工作。
据该成员透露,最初收集来的资料规模实在浩繁,包括贺国强自1986年任省部级以上干部的27年间所有讲话、谈话、批示信件等,共2300多篇,近2000万字。其中,在中央任职的10年间,共710篇,448万多字。仅这一部分,叠摞起来就有一米多高。
接下来,用6个月的时间,编辑小组从上述原始资料中,筛选出报告、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和信函210篇,共64.5万字入书。其中,195篇来自中央任职10年期间文稿,另有15篇是其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时期涉及到党建工作的文稿。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时间上,最早的一篇是《看待党风问题要坚持“两分法”》,系1988年1月16日,贺国强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时,在市委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最晚的一篇《永远忠诚党的事业》,则是2012年11月8日,贺国强在参加中共十八大福建代表团讨论时所作的即席发言。
在篇目安排上,该书在编辑初始就已决定,不按照以往党建论著或领导人著作普遍使用的编年体排序,而是采用分类编排方式,将文稿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大类别,在每一个类别内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该书后期编审负责人之一、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一部主任张振明认为,以分类与时间顺序相结合编辑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最感兴趣的部分,有针对性地阅读。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展示领导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一项具体工作中的思路演进及开展成效。
张振明认为,该书在编辑上的另一大突破是,未遵循以往领导人著作基本上整篇收录的惯例,而是将文稿按主题进行拆分,收录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个别文稿甚至被拆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入不同类别下。对于一些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的内容,仅选取一篇收录,绝不重复。
相关阅读
领导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