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中国时政 > 中国聚焦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官员如何让自己更“上镜”

国家领导人出镜的要求,目前没有公开资料可考。但各地方官场,却有诸多公开资料。阅读这些资料,发现给官员们拍照、摄像的技术和政治考量越来越多了。

  \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办公室发表新年献词的照片和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过,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习办公室的陈设上了,另外一些细节没有引起注意,比如一个国家领导人出镜的诸多讲究。

  细看此次公布的照片发现,习身上的衣物没有品牌标志,手腕上没有戴表。一般情况下,若不是广告,发布视频或照片的媒体不会让出镜人有意或无意成为某种商品代言人。作为国家领导人,更是注意这一点。

  习此次出镜,虽然打着领带但西装没有系扣,较为随意地敞开着。查阅江、胡过去的新年讲话照片发现,他们也都打领带着西装,但西装都扣着。此外,桌面上没有任何文件或纸质材料,应与保密有关。

  国家领导人出镜的要求,目前没有公开资料可考。但各地方官场,却有诸多公开资料。阅读这些资料,发现给官员们拍照、摄像的技术和政治考量越来越多了。

  2012年12月2月出版的《吕梁日报》,发表了吕梁市人民广播电台杨晓东写的《浅谈市级领导时政新闻拍摄的规范要求》。文章详细介绍了根据官员级别确定出镜时间的长短的细节,如“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控制10秒左右,副厅级领导控制在7秒左右”。此外,“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和不讲话时的特写。”

  十多年前,我在大学上过一门电视新闻课。依稀记得,当时老师说过,拍“一把手”时要给单独的特写镜头,其他副手只能是两个人或更多人在一起的群体镜头。

  看如今的电视新闻,发现这一点至今仍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沿用。杨晓东的文章里也有提及:“副厅级以上领导必须要有单人特写镜头”、“市级领导给特写,县级或县级以下领导两人或三人一组拍。”

  有些官员,非常在意自己出现在媒体上的形象,因此不允许媒体上的有暴露自己形象缺陷的细节。所以,宣传官员或摄影、摄像记者们,都会谨遵“在拍摄主要领导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形象的角度拍摄”这一条。有些官员若左脸有疤、斑等,会要求拍摄者只能拍自己的右脸。

  十年前,我曾在一家地方都市报工作。当时当地两会期间媒体刊发的该市主要官员的照片,都必须经过审核。不符合该官员审美要求的照片,都不能刊发。

  关注过此话题的媒体记者沈念祖曾告诉我一个故事:某省省长个子不高,因此媒体上关于他的照片基本都是坐照,找不到他与其他人站着合影或握手的照片。

  不能矮化官员的形象,是体制内职业给官员们拍照者必须牢记的基本常识。高个的拍照者,要少用俯拍镜头,否则被拍出的官员会显得矮小,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这,显然不符合官员们想要自己体现出来的形象与气质。

  仰拍,则可以把官员们拍得“高大上”。不把官员们拍得“高大上”,有时候可能会戴上“不懂政治”的帽子而惹来麻烦。

  2008年1月10日北京的《通州时讯》第二版刊登了一张时任区长邓乃平的图片,这张照片中,区长“低着头,闭着眼”,因被人解读为“区长在低头认罪”,拍摄该照片的摄影记者被辞退。

  最近几年,因为照片里出现天价香烟、名牌手表和腰带,一些官员成为舆论焦点,甚至被免官。2008年12月,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因对发表“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言论遭人肉搜索。在一张会议照片中,细心的网友发现其在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烟。媒体报道后,周被免职调查,最终入狱。

  因“不妥照片”让官员下台的事件频出,一些特别“为领导着想”的电视台和报纸杂志对摄像摄影记者出台了更具体的要求,比如镜头里不要出现香烟、不要拍领导手腕上的表等等。

  在一些特殊的会议场合,听众们可能也都是官员,如何拍摄他们也必须注意。在一些地方,记者们被要求拍摄听众时“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等不雅行为”。

  2012年8月26日,在陕西延安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现场,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面露笑意引起网民不满。很快,网友发现其有多块名贵手表,“表哥”的称呼不胫而走。杨达才很快被查落马。

  在不该微笑的场合不要傻笑、不要让下属打伞、不要让小学生列队迎接、不要在贫困地区走红地毯等官员出镜注意事项,在“表哥”等具体案例被广泛传播后深入官心。

  除要遵守官员级别决定出镜的时间长短、半身还是全身、独照还是合照等要求外,记者们拍摄官员视察的现场照片也有政治性讲究。

  有些省份,出台了省部级官员到地市调研、视察时必须遵守对口接待的原则,调研哪一块工作就有当地分管官员对口接待,避免影响地方主要官员的正常工作。按照这样的规定,若只是一个省委常委或副省长调研或视察其分管的领域工作,市委书记和市长原则上不陪同,只需当地分管相应领域的官员陪同即可。不过,虽有这样的规定,一些地方若来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和市长还是会陪同,但媒体会被要求镜头里不能出现市委书记和市长。

  事实上,这些都不能决定民众对一个官员的判断。是否真的为人民服务,是否在意民生并为改善之而努力,才是一个官员树立自己形象的根本所在。那些为了个人仕途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无论他在电视和报纸上表现得多么得体,在老百姓眼里心中都“高大”不起来。

  褚朝新

  2014年1月19日

\

  • 责任编辑:方乐迪

人参与 条评论

标签: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