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4月26日 据本港《成报》报道,中国高层近期在多个外交公开场合进行了围绕“不惹事,不怕事”为核心的集体宣示,对习近平军事国防观念进行了各层面的解读,坊间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着中国军方的独特鹰派思路确立,在“硬派”国防言论背后,围绕军事力量全方面整治的习近平国防思想,突出了“以能战能胜谋不战而胜”的备战式和平促进观点,军方报纸连续集中刊发的高级将领对此观点的心得体会文章,也旁证了在西方被归纳为鹰派的思路正在解放军内部进行贯彻的态势,内地媒体对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进步的深入报道也体现了“备战”当头的雄起气概,但慎战红线依然清晰,中国对外宣示的形象是习近平描述的那头“正能量的狮子”,其中包括军事层面的强力和谨慎,体现了习近平的“狮派”风格。
国防思路 转向“主动防御”
4月8日,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举行媒体见面会,常万全当场对哈格尔访问日本时发表支持日本右翼的言论表达“十分不满意”;并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表示,“对日挑事行为中国保持了克制。我们不惹事,不怕事。面对威胁,中国解放军做好准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如此强悍的发言令在场媒体十分震惊。
此前,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谈及领土主权问题就明确表态:“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此次军方高层再次发表相似言论,表明这是一项严肃国策,是中国领导层集体深思熟虑的结果。两天后,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也针对南海问题作出震撼发声,他强调中国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他表示中国人历来讲求“以直报怨”,“对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挑衅行为,会果断回应”。这是李克强针对周边关系较为罕见地发表如此坦率的言论,媒体指出,这显示出中国高层直面对外矛盾、将分歧公开化的态度。
坊间分析认为,中方频频释放“强势”信号显示对外态势和军事风气整体转强,中国的外交和国防原则正在逐渐改变,内地与外国媒体称之为“不再韬光养晦”,中国时下面临的周边军事形势相当严峻,国内已步入深水区的改革需要对外强硬以踢腾出一片周旋的天地。中国需要“主动作为”。中国已逐渐转向以攻为守的“主动防御”国防策略,这体现了习近平主导的国防观,随之而来的军事崛起除装备进步外,还在强军和备战思想上。中国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依然保证军费支出,而塬来相对薄弱的海军和空军也获得相当规模的发展。
推进军队 现代化应对威胁
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关键,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空海一体战”的提出,中国的海空军建设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有分析认为,中国已意识到,如果要像过去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那样崛起,海军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直以来,中国海军的地位低于陆军,习近平希望中国成为海上大国,一直推动给予海军和海岸警卫力量更多关注。“辽宁舰”的服役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一次标誌性里程碑,军事分析人士指出,配置航母后中国海军的作战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辽宁舰”将是未来海洋作战的始发平台。分析机构称,中国的海洋雄心是保护其海外商业利益及海洋航线(这些航线承载着进口石油和出口商品的任务),而不只限于海防。马航失联飞机的搜救行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海军和国防建设的成长,多艘军舰、直升机、运输机配合卫星检验了综合行动能力。中国已经建设一支可以将力量投射至整个地区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