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中国时政 > 中国聚焦 > 正文

热闻

  • 图片

慎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文\延静

  不久前,越南宣布,因“财政困难”等原因,放弃原定2019年第18届亚洲运动会主办权。此事虽不大,但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就在两年前,为了争取到这次亚运会主办权,越南曾付出过艰苦的努力。现在突然宣布放弃,引起外界的震惊和疑惑。

  我不了解越南的情况,但我觉得,如果越南所说的原因属实,放弃举办亚运会也不失为一项实事求是之举。

  一段时间,承办大型国际体育活动,包括亚运会、奥运会等,可以提高国家或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国际交往,打开对外关系一扇门窗,即使倾注国力,也是值得的。就此,我首先想到的是韩国汉城1986年举办亚运会和1988年举办奥运会的情况。

  当年,韩国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国际影响与日扩大,与西方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苏联等国,却没有任何交往,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而当时韩国领导人提出的目标是,尽快打破这一禁锢,超越体制和理念差异,与中国、苏联等国家开始交往,争取早日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汉城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国打破长期隔绝,派出体育代表团前往;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又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打开了韩国与这些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往的大门。随之1989年,匈牙利就率先与韩国建交,接?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也与韩国建交,韩国打破制度和理念不同的“北方政策”取得成功。

  再看北京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的情况。当然,通过这次承办亚运会,增加了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扩大了改革开放不过十年的中国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开展对外关系带来一个突破。在北京申办这次亚运会之前,中国曾长期不承认韩国,与它没有任何交往。包括在对方的比赛我们不参加,我们举办的比赛也不许韩国选手入境。但是,自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起打破了这个“禁区”,致亚奥理事会的申办书明确表明,如申办获得成功,欢迎包括韩国在内的亚奥理事会所有成员来北京参加比赛,实际上是一项重要对外政策的改变。1990年北京承办第11届亚运会取得成功,不仅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而且朝鲜和韩国体育代表团同时参加北京的盛会,对韩国政策的调整也顺利完成。两年后,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中韩交往史上掀了开新的一页。

  国际交往大环境今非昔比

  但是,20多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残馀虽尚存,但冷战时代已经过去,国际交往十分活跃,各种互访更是不断。除个别国家外,包括越南在内,各国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摆脱了旧日的封闭和隔绝。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无疑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交流,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面貌,但由于过于考虑通过举办奥运会扩大国际影响,派专机周游五大洲传递火炬,此举是否合适,至今存惑。广州2010年举办第16届亚运会,规模过于豪华,经费支出过大,也遭到民众的一些质疑,引来不少思考。

  诚然,承办大型国际体育活动,可以扩大国际交往,提高主办国国际声望,对此笔者不持疑义,但因此类活动,需兴建大批体育场馆,建设亚运村和奥运村,还要进行部分市政改造,工程艰巨,耗资巨额,没有充裕的国力,不要勉而为之。记得香港拟申办一次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因在预算问题上产生分歧而作罢。特别要看到,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主要是通过本国政策的调整,展示改革开放的面貌;通过重要出访和来访以及参与国际会议,加强相互理解和交流。因此,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应谨慎而为。越南政府宣布放弃举办亚运会主办权后,越南报纸评称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决定”,也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原中国资深外交官、驻外大使

  • 责任编辑:方乐迪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