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6月11日讯 据本港明报报道,官方新华社日前连发3篇“刺激与改革之辩”的系列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国务院近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系列文章一开始,就为在官方媒体中一度沉寂的“李克强经济学”正名,指“微刺激”并不等于“缓改革”,刺激与改革两者并非必须二选一,而是并存和互相辅助。有经济学家指出,官媒此时重提并解释“李克强经济学”,是因为刺激政策后,李克强的政策与前任温家宝的刺激政策界线已开始模糊,需要定义并澄清两者的区别。
新华社3长文力撑“微刺激”
新华社6月5日连续发出3篇逾千字的文章,解释刺激政策与改革的关系。其中第一篇文章题为《“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开篇就指出,去年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概念,核心是“不刺激、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但这种概念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文章续称,刺激、改革并非必须二选其一,“对当下的中国改革来说,需着力解决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房地产等风险;但更为重要的,在改革解决问题前,不能让问题先把改革‘解决’掉。”
第二篇文重点指出,微刺激加大“定向降准”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小微企业、铁路、能源等,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对新华社称,微刺激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
第三篇文则称,中国政府今年3 月来在流动性、基础设施、房地产、就业等方面的若干措施,证明微刺激力度逐渐加强,同时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出口总额等数据开始改善。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经济增长企稳,要归功于微刺激。
两会前沉寂重提为挽下行经济
去年首次提出后,“李克强经济学”曾一度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热捧,认为其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方向。但去年8 月开始,国开行与农行分别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市政府发放贷款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当时已有外媒以“李克强经济学已死”为题,指中国还是需要靠强刺激抵抗经济下行压力。去年年底、今年3月两会前夕,“李克强经济学”一词在国内一度沉寂。经新华社此番“解释”后,内地媒体解读为,这是官方尝试为李克强经济学正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本报表示,外界担忧若经济若不能走出下滑趋势,政府可能会再次依靠大规模刺激挽救局面。本届政府已现微刺激,外界开始认为,政策已和温家宝政府大规模刺激的界线模糊, “改革不就没了吗?之前批评只刺激不改革。”张说,此时官方为李克强经济学正名,是说明重点不是增长,而是调结构,但调结构需要一定经济增长,“做一些适度刺激是必要的,但不是回到温家宝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