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揭秘常委如何致哀
葬礼能让常委全出席,最少到副国级
“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礼记》的这句话,点出“礼”的“时间感”——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都需要相应的“礼”。比如成人时的冠礼、婚礼,以及丧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说通俗点,就是身份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社会纲纪和制度。
说白了,身份不同,“礼”也不同。尤其是在对待逝者的“礼”上,就更显出政治的讲究。
今天,我们就说说“丧礼”。
谁的葬礼能让常委全体出席?
6月2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九三学社领导人王文元遗体在京火化。习近平与5位常委到八宝山送别——李克强总理因为出访,而不能参加这一场本该七常委悉数出席的仪式。
在提倡火葬的背景下,遗体告别仪式已经具备传统丧礼的作用。而能让常委全部出席遗体告别仪式,则可以算作是莫大的政治荣耀。
查阅公开报道可知,十八大以后,能让常委全部出席遗体告别仪式的逝者并不算太多。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基本都是“副国级”以上。
2013年,七常委至少4次全体出席逝者的遗体告别仪式。他们分别是郑天翔、刘复之、倪志福、杨白冰。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名字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如果察看他们的生平简介,峥嵘的往昔岁月就在文字的背后。
在讣告的通稿里,他们的称谓大多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XX战线的杰出领导人”等组成。
郑、刘二位,是曾经的最高检与最高法首脑,都曾是“中顾委”委员。这个从1982年至1992年十年之间存在的高级机构,“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其成员都是具有40年以上党龄、“对党有过较大贡献、有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党内外有较高声望”的“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