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一方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是对这场“蛋糕之争”给出的最好回答。
片面性还表现在:只讲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讲还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认为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根本搞不好,应该把它取消;只讲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各种权能,不讲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只讲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不讲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等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都属于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认识和解读上,已经露出苗头的片面性。放任这些片面性,会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这不是小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把这些问题讲得很清楚,这对我们下一步在全面深化改革施工期,怎么做到正确施工而不是偷工减料地施工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我们再增强一点历史的纵深感,就会看到,改革开放36年来,在对我们党的重大改革方针、政策的认识和实践上出现片面性,其实早已有之。举例来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是,有些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只讲坚持改革开放,而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丢掉了,其结果,导致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走了一些不应走的弯路。所以,联系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经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很严肃地指出在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方面要切忌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这都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的。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期,要有效防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理解和贯彻中出现片面性,我认为,还要注意把握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通篇是贯穿着“两个不能”这样的重大战略考虑的。
所谓“两个不能”,第一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第二是不能留历史性遗憾。
所谓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就是要坚决守住政治底线:执政党绝不能把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颠覆了,绝不能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给颠覆了,同时也绝不能把现行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给颠覆了。我们现在之所以批判安倍,就是因为安倍要颠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主张遵守二战以后的国际格局和秩序。尽管这一格局和秩序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主张改革它、完善它,而不是颠覆它;正如我们党自己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我们也是要通过改革完善它而不是颠覆它一样。中国即使发展得再强大,也不会去挑战和颠覆现行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是个大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不会让任何政治势力来颠覆执政党和国家秩序,贻误改革良机;对外,中国的崛起无意挑战和颠覆现行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也不会认同其他国家来试图颠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