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资料图)
2015年4月李克强在福建考察(资料图)
大公网政经观察员 刘芳
距习近平去年5月份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一词已过去将近一年时间,回望这一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于多方的预测与解读中吸引着自高层到民众的极大关注,总理的“政策工具箱”更是成为被各方广泛热议的焦点。在此政经大格局下,过去一年顶层与地方的央地互动具有了一个风向标意义,政治局常委们的调研足迹确当地对应出了省级政经的发展脉络与走势。
大公网梳理发现,新常态下一年,7位常委共考察24个省份,遍布河南、上海、江苏、云南、广东、吉林、福建、陕西、重庆、浙江、四川、内蒙古、湖南、山东、天津、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其中,福建、江苏、山东、内蒙古、河南、浙江等6个省份分别有两位以上常委到访,李克强与俞正声到访过山东与内蒙古;习近平与俞正声到访过江苏;习近平与李克强到访过福建。这些省份当中“习李”同时到访的只有福建,福建无疑成为“新常态”一年最受关注的省份。
常委到访最多的省份当中,除福建、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外,还有诸如重庆、内蒙古、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去年12月刚刚结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习近平即赴江苏调研,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叠加呈现的江苏,在经济“新常态”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同样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的山东,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发展思路相对保守,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形成“金融抑制”,亟需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金融产业的支撑,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常委到访也体现出对山东经济转型的注目。今年一季度重庆以10.7%的GDP增速“一枝独秀”,4月重庆市政府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云数据中心”落户重庆,重庆成为继天津、上海、深圳三地之后的第四个大型数据中心,产业转型与创新使重庆成为西部省份“亮点”。去年李克强内蒙古调研时强调经济稳增长,释放货币政策宽松信号,此后,俞正声也于内蒙古调研3年前几乎“经济崩盘”的鄂尔多斯,可以看出常委对内蒙古产业转型的热切希望。
细察常委这一年来的调研,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福建尤为注目。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11月,习近平即去福建调研,走访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同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交谈。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窗口。习近平在闽工作时20次到平潭调研,有很深的“平潭情结”。 调研时习近平说,大陆改革开放,两岸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台资企业助推了大陆改革和发展。现在和将来,两岸经贸合作仍然十分重要,希望台湾企业家一如既往,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作贡献。此后,着力于对台合作的福建自贸区于今年4月份批复,福建的经济发展即将进入新的时期。
关于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李克强在一季度经济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曾指出,“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然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不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李克强在结束东北经济调研后即赴福建考察,引起多方关注。福建调研首站是刚刚挂牌的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离开前则到访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严复故居。自贸区是改革探索的“试验田”,而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放眼看世界”的先哲,这一首一尾两个考察点传递出的信号不仅展现出李克强对东南一隅的寄望,更是对全国局势的宏观考量,在更大“手笔”上推行中国经济对内转型与进一步对外开放。
外界多方认为,福建调研“点睛之笔”是参观严复故居。据中国政府网此前报道,去年以来,李克强16次到基层调研,其中考察政府服务大厅、调研简政放权的举措;到访大学,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等几乎成为总理各地行程的标配。
而严复故居所在的福州市三坊七巷,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曾走出过林则徐、沈葆桢、陈岱孙、冰心等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李克强调研时指出。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李克强甚至追溯历史,当年对外开放福州就是五口通商之一,这番话在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的福建说出别有深意。中国经济当前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平稳运行,不仅需要运用财政、金融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更需要“更大魄力的改革开放”。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省级政经生态周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