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近平带头做“改革促进派”

\

  大公网评论员 马浩亮

  5日的中央深改小组会议提出,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在当下的改革关键期,是否能形成一批务实高效的“改革促进派”,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

  作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师和总舵手,习近平是一以贯之的“改革促进派”。无论是在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破格引进外来人才、敢为天下先开发旅游,还是在浙江省委书记任内推出“八八战略”、升级改革开放,都为当地突围破局、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中共十八大就任总书记之后,习式改革更为中国发展带来全新变化。三中全会完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堪称是历史上推动改革的最强有力机构。近两年来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与高层的坚强决心、完善的设计方案、周密的领导组织密不可分。可以说,习近平是最大的“改革促进派”,为各级官员树立了表率。

  从时间上看,本届政治局任期是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2015年已经过半,行到中期,最忌懈怠泄气、半途而废。而中国的全局改革,现在也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都已改掉,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水区就意味着激流险滩、漩涡风暴。改革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空前严峻、复杂,必须有“中流击水”的勇气和胆识,防范停滞和回潮,冷静应对冲击和阻挠。

  然而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中流击水”、啃硬骨头的过程中,就必须有一批有担当的改革促进派。不可否认的是,在作为具体执行、贯彻、落实改革部署的干部队伍中间,锐意进取者固然有之,但消极懈怠、故步自封乃至变相抗拒者,也不乏其人。

  当前的改革,更深层次、更大广度地触及利益关系调整,特别是那些涉及既得利益者自身的改革,难度极大。譬如,简政放权要削除多年来固化的部门利益;公务员医疗养老改革与社会化并轨,会打破以往的“金饭碗”;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会让垄断行业告别“富日子”;加之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形成的利益藩篱,势必会成为一批保守派、怠工派,不容轻视。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疾呼“改革促进派”,是清醒研判了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困难度,并释放了清晰的用人新信号。特别是抓住了“用人导向”这个指挥棒,通过政绩考核将那些改革派干部重用起来,进而撬动整个干部队伍的转型优化。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寻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