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白重恩:“一带一路”企业海外投资需政府护航

 \

白重恩接受大公网记者独家专访。 方乐迪摄

  大公网5月11日讯 (记者 李晓蓉 方乐迪)“一带一路”这一大的国家战略背后蕴含了怎样的经济逻辑?投资风险如何把控?经济行为背后,软实力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就“一带一路”相关话题,近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接受了大公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在专访中,白重恩表示,世界各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普遍不足,而中国是个例外:既在基建投资方面拥有大量经验,又有基建设施生产能力。在其看来,“一带一路”战略下,一方面中国积累的优势将用在帮助周边国家改善其基建投资上,另一方面中国过剩的产能将运用到稀缺国家,由此可以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白重恩认为,在改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上,基建可降低沟通成本,更好实现互联互通。他举例称,比如铁路修到哪是有选择性的,通过基建项目带动亦能改善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

  白重恩指出,到其它国家进行基建投资,有一定风险,需要充分考虑。他同时认为,企业首先必须对投资地当地的监管环境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次还要考虑在不同的国家,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对于中企如何更好走出去而言,他表示,外商来华投资经验亦不乏有益之处可资借鉴。

  谈及如何降低风险,白重恩指出,不仅要从企业角度来考量,政府也要考量。在利用外交、政治影响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之外,白重恩认为软实力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实力和软实力是相互促进的。

  “没有很强的软实力的话,也不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企业。这一点上,政府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白重恩向大公网记者坦言。

  以下为部分专访文字实录:

  大公网:我们知道您在任职清华大学之前,还曾任教香港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学者或者说经济学家。关于“一带一路”投资风险问题,您的观察与思考是?

  白重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风险比普通制造业风险大一些。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使用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使用、收费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当然,制造业投资也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但是两者相比,影响程度不同。怎么来掌控风险,是我们特别要关注的事。

  大公网:“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走出去,如何降低风险?

  白重恩:降低风险,不仅要从企业来考量,政府也要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企业去考虑,必须对当地的监管环境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个是必须要做的。除了要了解监管的环境以外,还要考虑在不同的国家,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我们想,外商企业到中国来,它是怎么克服风险。反过来,我们的企业出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一些方法来克服困难。借鉴外商在华投资经验,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和当地有政治影响力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与其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做,也会带来特殊的困难。合资、合作会有各样差异,要去克服,但是比你单打独斗要好一点。企业角度是这样。政府则要利用外交影响、政治影响,为企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大公网:在“一带一路”走出去问题上,有观点认为,“外商企业到中国来能成功,而我们企业走出去不能成功”,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您认为背后的软实力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白重恩:举例说,美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出了什么事,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会去报道,美国的这些媒体在全球的影响力非常大,它的这些报道会影响决策。在这点来讲,中国的媒体还没有这些影响力。中国企业在国外受了不公正待遇,国内媒体去报道了,报道出来只是给中国人看,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它不能产生国际影响。

  由此,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建设我们的软实力。没有很强的软实力的话,也不能很好的保护我们的企业,这一点上,也需要做很大的努力。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面临很大困难,但不能简单说,外商企业到中国来能成功,而我们走出去不能成功。

  我们做过一些努力,可能第一步要分析一下这些努力的成效。比较受关注的努力是我们在很多地方设立了“孔子学院”,有的成功,有的不是很成功,要做一些分析。有时候你想做一件事,想达到太多的目的,反倒做不好。怎么把这样一个目标搞的相对单纯一些,让人家更容易接受一点,也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大公网:大公报1902年创刊,大公网作为其新媒体平台,以“香港视角、中国观点、世界表达”为传播理念。在“一带一路”这一大的国家战略上,从您的视角来看,我们这些媒体应该做些什么?

  白重恩:媒体我不是专家、文化交流问题上我也不是专家。我能够体会到的是,经济的实力和软实力是互相促进的。我们可能在经济实力上走的相对快一些,但是在软实力建设上面,成效不是那么突出。软实力怎么样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通过软实力提高与各个国家交往的水平,这些思考都是很有必要的。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北京观察》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晓蓉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