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下月“重”见天日

  图:816地下核工程生产钸239的核反应堆 大公报记者韩毅摄

   大公网8月21日讯(记者韩毅)代号“816”的重庆地下核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特殊符号,至今整整50年。近日,大公报记者走访了当年旧址,揭开这一工程的神秘面纱。下个月,“816”地下核工程景区第一期将对外限制性开放一部分区域。50年前,神秘的“8342部队”进驻重庆涪陵深山参与国家绝密核事业。工程2002年解密,隐秘深山地下核工厂终为人所知。其选址涪陵白涛镇,在乌江畔山体内建厂,施工开挖150馀万立方米岩石,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大型洞室18个、大小140多条支洞、导洞和隧道,总长20馀公里,建设前后投入总兵力达10万人。

   

  “816”是迄今为止已知解密“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既是当年中国最高建筑技术的结晶,其停军转民的历程也体现“三线建设”召唤下国民之无私奉献爱国精神。

  当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批核工厂自1966年开始兴建,最初设计建造拥有2001根燃料棒的水冷式反应堆,从中提取原子弹核心材料钸239。洞底“暗河”可通向3公里外乌江引水。1984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央军委下令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将“816”解密,彼时,退伍几十年老兵才知道当年自己为之流血流汗的是什么工程。2010年4月,“816”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816”工程建设者的第二代、重庆建峰集团旅游健康产业项目部总经理郑志宏称,洞体施工挖掘出150馀万立方米岩石,堆了两座山,用来铺马路可从白涛铺到西安,长约1500公里。就单体工艺复杂程度而言,“816”在三线建设工程居首。

  可抵御百万吨当量氢弹

  迄今开放参观区域属很小一部分。“当年3万工程兵挖洞8年,国家直接投资7.46亿元基础材料费(不包军费和人工开支),折算约为目前800亿元左右,相当于建设一个三峡工程,因此被称为‘洞里三峡’。”郑志宏感叹,1984年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央要求“816”立即停止生产,当时只差一年工期再投资一亿元装置就能上马。

  通过主洞体铁门,可辨的只有大门上方五角星剪影。洞壁随处可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等标语,让人恍若进入时空隧道返回“备战备荒”年代。洞体内基本维持原貌,核反应堆大厅为最大洞室,洞厅高79.6米。根据设计方案,钸239生产区域之核反应堆分成两部分,生产堆分解元素铀棒,产生裂变,提取不同的同位素,动力堆可产生动力输电,利用动力馀热发电。

  其修筑中亦采用了喷射混凝土这一当时的先进技术。核反应堆的支架部分和空间堆芯保存完整,安置燃料棒位置丢空留下2001个圆孔。位于9层的中央控制计算器机组,代表当时中国最先进科技水平。“816”军工洞体还可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或里克特制8级地震破坏。洞体内还有按原子弹冲击波计算的光电控制门,若感受到原子弹闪光门会自动关上。

  地图上消失半世纪

  建厂伊始,“816”作为军工单位,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通信地址只能写“重庆市4513信箱”。洞体附近的住户全部迁走,白涛镇也因此在地图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建设者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都被编上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816”厂区的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与地方基本隔绝。直到2002年解密前,一直维持这样的隐秘状态。

  1984年,中央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正式决定“816”工程停建,洞内可拆卸设备材料被卖掉。郑志宏介绍,父辈们很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哈军工、上海交大核物理和化工专业,面临生存压力,也在洞内种蘑菇酿酒,于山上养鸡种菜。现年81岁的原816厂修建处处长潘开泰说,从物质层面看“816”是建筑史上奇迹,体现其时国家建筑最高水平。从精神层面看,“816”历经“三线建设”到“停军转民”艰难历程,汇聚成了“三线建设”听从祖国召唤、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奉献精神。

  烟囱从未冒烟 记忆深埋青山

  图:很多有份参建老兵重回旧地后当场痛哭 网络图片

  “816”选址白涛馒头山,山高林密,唯一望见的标志是露出山顶150米的排风烟囱。烟囱可为洞体通风,亦可作为战略防备,能24小时不停放出白烟将整个山体笼罩迷惑敌机。时势巨变,地下核工厂尚未完工便下马,反应堆从未开堆生产。其命运犹如隐没在重峦叠嶂之中,成为一段深埋青山的记忆。

  兄弟通信两年不知共事

  “816”保密要求近乎苛刻。郑志宏讲述一个真实故事。60年代工程在建时,湖南有范姓两兄弟同在白涛参加“816”建设,一个在“8342部队”,一个在车间上班。二人写信时,一个用的是8342部队番号,另一个用通信代号重庆4513信箱。兄弟二人通信两年,都只说在外参加三线建设,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说。直到有一天,兄弟二人在白涛街上相遇,赫然发现彼此身处同一地方,顿时相拥而泣。

  郑志宏说,54师作为加强师有3万人配置,当时为抢工期,全靠工兵镐、工兵铲、风钻、凿岩机、炸药凿开坚硬的岩石层。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很多军人因打隧道得了硅肺病。放炮炸洞实行三班倒,据说牺牲、受伤人数在三四百人左右。当时用吉普车开到重庆最快3个半小时,很多年轻士兵受伤后,在送往重庆医治途中牺牲。离洞口不远处,有座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园,园内76座墓碑下安息的是掘洞和军工建设过程中牺牲的76名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1岁,年纪最小的仅17岁。有的墓碑只有姓名,没入伍原籍地记载。有的信息全无,仅写着“烈士之墓”。

  自1966年开始,数万馀名工程兵和参建者听从祖国召唤,“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义无反顾云集白涛。“816”工程开放至今,很多当年有份参建老兵在解密后重回旧地,当场痛哭洒泪。“816”承载几代人青春与热血、忠诚和信仰,其壮观让人叹为观止,其命运也令人唏嘘不已。

  建国防教育基地 致敬既往岁月

  图:“816”核工厂将打造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网络图片

  今天,若不走进这个通道连廊交错纵横的迷宫,零距离感受“世界第一核军工巨洞”的震撼,很难体察这个工程凝聚了一代人怎样的经历、沉淀了一代人怎样的情感。这座解密的核工厂将打造成为核科普中心、国防教育基地及互动体验中心。通过洞里原有核原料生产工业游线图,结合现代声光电处理,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核原料生产过程,缅怀老一辈工程兵爱国精神和牺牲壮志。

  816地下核工程大多数工作人员,甚至解说员,都是“816”建设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我们的父辈为‘816’效力过,熔铸数万人忠诚与心血。希望把这个伟大的工程所遗留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意义传承下去。”郑志宏感叹。

  游客在816地下核工程景区参观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进入景区需配发解锁手带穿过“保密大厅”,通过核军工洞的地下暗河,可体验刺激探秘过程。其价值不止于旅游观光,建峰集团还规划建设816纪念碑、蘑菇云通道、“开始和新生”纪念塔,让人“触摸”历史,回到当年激情飞扬年代。明年,“816”将打造青少年地下核科普中心,旨在通过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

  “预计今年9月份,816地下核工程景区一期工程将对外限制性开放部分区域。明年6月,投资1.9亿元的一期工程将全部打造完毕。”郑志宏介绍,“816”正在申请世界工业文化遗产,迄今已收集两万多名老兵名字,将和牺牲烈士名字一起镌刻在老兵纪念广场。此外,从各方徵集得来1500件当年工程兵文物,今年9月展出,对既往岁月致敬。

  背景资料:“三线建设”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面临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印度不断挑起争端等严峻形势。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并把全国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从1964年到1980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其中核工业是重中之重。

  1966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四川涪陵白涛镇建设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代号816工程)。

大公报8月21日 A15版


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

责任编辑:胡明明 DN009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