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由"制造"向"智造"蜕变 联港共营机器人品牌

  图:不少莞企引入机械手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网络图片

  大公网12月4日讯(记者 方俊明)沿着生产流水线观察,粗坯制作、压模、电镀上色……均由工业机械手“包揽”,相对从前,伟光公司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金杯产品开始采用自动化生产,这样的“大力神杯”产品最多可日产二千枚。该公司的转型升级,见证着东莞乃至广东由“制造”向“智造”蜕变。据悉,截至去年底,东莞三千多家外企实施“机器换人”,预计可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

  “公司从1994年起就代加工‘世界杯’授权产品,连续‘打进’七届世界杯。从最初四十多人的代工厂到如今自动化生产的八百人大企业,靠的就是不断推出新的材料和工艺,向自主设计开发、智能制造的方向转变。”伟光行政总裁李哲瑜说。

  记者在伟光电镀车间看到,用锌合金压制好的金杯模型,经过打磨去掉毛边后,一排排地由机器自动浸入九个相邻的电镀池里上色,金杯在每个池里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李哲瑜称,由于事先已输入相关指令,电镀机器可以自动且精确掌握金杯在每个池里停留的时间,“因此效果很好,产品质量也就有了提高,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好处”。

  在东莞,像伟光一样实现华丽转身的莞企越来越多,而“智能制造”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更形成一股潮流,部分企业因此“咸鱼翻生”。

  进入劲胜智能的车间,只见十条生产线上180台机器正在运转,但工人寥寥无几,这里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通过“机器换人”,该车间所需工人由之前的204名减至33名,产能却升了15%,产品不良率从5%降到2%。

  正是抓住了智能装备产业这个风口,劲胜智能从曾经一度亏损逾4亿元(人民币,下同)到如今实现“黑马逆袭”。据其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超4.1亿元,同比激增4倍以上。

  大数据系统精确管理

  劲胜智能还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参与者之一,率先探索出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很快,整套“无人车间”将复制到湖南机油泵股份公司,这是劲胜智能于今年三月首次获得的智能制造服务业务订单,价值近千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东莞3000多家外资企业投入160亿元实施“机器换人”,从日本、德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大型加工机器、检测设备、工业机器人后,预计提升劳动生产率约20倍。

  “该系统启用后,可减少157名数据处理员,每月减少纸张近18.4万张,每月直接减少人员成本565万元……”这是新络软件技术公司通过工业大数据系统实现的精准高效企业运行管理,如今该公司正在东莞逐步推广这套系统,让更多传统工厂变身“智慧车间”。

  其实,新络软件也是东莞市政府今年重点推进的“百千万”工程实践者之一。其中,“百”指建设一百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千”指开展一千家企业智能制造分析诊断,“万”指开展一万人次技术工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旨在更好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将东莞导向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

  邀港职训局办证书课程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透露,目前东莞财政每年投入超过二亿元支持技工教育发展,包括通过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与香港职训局深化合作,首开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在内地举办的先河。同时,每年从企业生产一线选出高技能人才授予“首席技师”称号,给予相应待遇和培育政策。

  作为东莞经济“基石”的工业,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快于广东全省平均5.1个百分点,在珠三角九市排名第二,为近四年来同期最快。东莞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张宇晴对媒体分析说,除了宏观经济带动外,东莞近年通过转型明显提升的内生增长动力,也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如推进“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效益和产品层次。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以智能化为方向的东莞制造转型升级之路,将成为探索东莞乃至广东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年撬动百亿智改资金

  图:东莞力争三年内大规模推动“机器换人”,预期撬动超百亿元人民币的智改资金\网络图片

  细长的铜线输入机器,加工后“钻”出来,再经其他机器进行包皮、封装……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大忠电子生产车间,生产效率提升20%。为此,服务商广东华商智造技术服务公司为大忠电子编制了190多页的诊断报告。

  这是传统制造业、系统服务商、软件服务商共同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场景,也是东莞对标“工业4.0”、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着力点。在过去三年大规模推动“机器换人”基础上,今年东莞在智能制造领域连放大招,藉此提升产业“含金量”,从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

  如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所说,未来东莞要以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来倒逼各项工作,“形成更优的产业结构,培育更高效益的企业,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打造全生态链的智能制造新高地”。据规划,东莞今年预计完成超100条智能化示范线,力争三年内撬动至少100亿元(人民币,下同)智改资金。

  数据显示,东莞仅去年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数达1380个,总投资168亿元,新增设备仪器超3万台(套),项目数和投资额均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由此带动东莞工业技改投资增长强劲,仅今年上半年便完成技改投资额146.6亿元,同比增长33.7%,高出广东全省水平,拉动东莞工业投资增长17.5个百分点。

  招揽大学生 培养高技能人才

  图:不少莞企聘请大学生作为产业工人,在一线车间里熟悉各个工序及接受专门培训\网络图片

  在东莞德尔能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车间里,工人寥寥可数,从上料到将数千颗电芯放入输送链生产线,都由机械手一力完成。“这生产线上的50多名产业工人,都是本科或专科毕业的大学生。”德尔能公共事业部总监辛创说。

  近年来,随着东莞“智能制造”发展,新兴生产工艺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入厂做起一线工人的现象。但辛创坦言:“现在德尔能一线的大学生虽然职务是工人,但都是按照工程师的标准与规划来培养。”

  劲胜智能公司与德尔能“英雄所见略同”。劲胜智能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东莞“制造”向“智造”加速转型,越来越多企业需要能熟练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一方面直接外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会招聘大量的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让他们在一线车间熟悉各工序及专门培训,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为留住人才,不少企业也设立员工激励机制,被评为优秀的产业工人不仅可获得可观的薪水,在住房、买车、旅游方面还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德尔能上班的阿华说:“我们的收入并不比白领大学生少,而且技能越来越吃香,加上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我看好这份工作的前景。”

  另外,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亦建议东莞不断完善引进大学生、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引导大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岗位工作,为更多制造型企业储备人才。

  联港共营大湾区机器人品牌

  图:智能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人员需求甚大,从香港高校毕业的科研人才是不少企业的引进目标\网络图片

  继斩获“2017中国机器人年度‘金手指’最佳工业机器人奖”之后,粤港合作孵化的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公司最近凭着“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又拿下了“2017年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方向─重大科技专项。

  该公司首席运营官俞春华表示,随着珠三角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提速,公司将继续发挥粤港合作的创新基因优势,在机器人领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两年前珠三角很多企业对于‘上不上机器人’往往只做了评估就没下文;但近一年多来,此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传统制造企业终于坐不住了,知道再不改变就要被淘汰。”李群自动化市场总监张存良分析说,除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加速外,新材料、新工艺等在珠三角冒起,也为工业机器人企业开辟了新的产能需求。

  数据显示,东莞聚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多家,去年实现产值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全市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总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李群自动化,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七年多来,该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了多款工业机器人,并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安卓系统操作平台,逐渐成为中国业内响当当的品牌。

  俞春华说,公司至今引进一大批香港各高校的科研人才,并通过技术输出,把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给香港工业界,解决了香港本地制造类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

责任编辑:胡明明 DN009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