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 中央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图: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综合试验大厅与试飞工程师亲切握手 资料图片

  【大公报讯】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主动同高品质发展的要求对表,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推动高品质发展的指标体系,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发展上有所遵循。要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同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品质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一季度主要指标总体稳定、协调性较好,内需拉动作用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性较好。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有效提升,品质效益保持较好水准,推动高品质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会议强调,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进行部署。博鰲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成功举办,我国宣布扩大开放新举措。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释放深化改革开放强烈信号。

  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但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三大攻坚战”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会议强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关键是要主动同高品质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推动高品质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品质发展上有所遵循。要支持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高品质发展的途径。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继续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用能和物流成本。

  会议称,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改革开放,深化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等改革,尽早落实已确定的重大开放举措。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

  建设强大稳固现代边海防

  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会议指出,新时代巩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对加强党对边海防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建设强大稳固现代边海防战略目标具重要意义。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责任担当和进取精神,加紧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沿边沿海各级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抓好党的边海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完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机制,强化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切实将各方面各领域力量融起来、工作统起来。要强化统筹协调、健全制度机制、搞好齐抓共管、推进依法治边,进一步完善边海防力量体系,走开军民融合共建边海防的路子,推动军地联防联管,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记者观察 :聚焦宏观 调结构扩内需并重

  较之去年末的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次政治局会议基调略有转向,即从“调结构为主”,转向“调结构与扩内需”并行。分析称,这或预示贸易冲突对宏观经济的压力已有所显现。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带来之下行压力。中诚信国际宏观首席分析师袁海霞解释,地方债监管趋严,给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的减弱、贸易摩擦的升级,或令前期外需的改善难以为继。不过,当前经济增长暂未到需要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程度。民间投资回暖、经济新动能持续较快增长,加上中国经济增长韧性犹存,料今年全年GDP同比增速仍能维持6.7%。

  对于未来工作,会议首度作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的表述。华泰证券策略团队称,本次政治局会议基调略有转向,即从“调结构为主”转向“调结构与扩内需”并行,反映贸易冲突对经济压力已显现。不过,估计中国会更多通过减税、推动技改等来稳定制造业投资及释放消费潜力。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解释,“调结构”与“扩内需”相辅相成,前者重点是“供给端”,需透过结构性改革加以推进;后者目的是扩大内需对经济拉动作用,使经济更多转向依赖内需增长。记者倪巍晨

责任编辑:张寻 DN017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