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往来清单: 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 1957年11月7日,3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共聚苏联,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 0周年。中国共产党由毛泽东亲自率团前往祝贺,苏联将毛泽东请上了主席台,并且安排在克里姆林宫下榻,给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的礼遇。而为了庆祝这一节日,中国提前一年就开始为苏联准备礼物。 中国:从赫鲁晓夫到洗衣女工,人人有份 中国送给苏联的国礼共10 份,其中有“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岱宗旭日,松柏长青”(国画)、“象牙雕刻北海全景”、“清代清花瓷器”等,最具特色的是“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的模型”,共27件,其中包括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喷气式飞机等,以此作为礼品,一方面表示了对苏联的感谢,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新中国建设中的成就。这些国礼在莫斯科展出时引起了轰动。 与此同时,中国送给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朋友的礼品也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送礼的等级被详细地规定为八级,而四到七等级之间还有四等半、五等半、六等半这样的等级,体现了中国方面的细心和无微不至。一等礼品大小共21套,在此礼单中,有大量的毛呢衣服、绸缎、布料,这些几乎是中国当时最好的产品。而中国特产龙井茶、祁门红茶、齐白石画册等也都非常富有特色。一等礼品送给了当时苏共的4位领导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苏维埃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和副主席米高扬。 送礼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方方面面的人员,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直至接待中国代表团的招待员、守门人、洗衣女工、女打字员、汽车司机、烧锅炉工人,人人有份儿。七等礼品中同样有地毯、中国名酒、茶叶等。 苏联: “国礼”还不如民间礼品 相对于中国礼品的丰厚,苏联方面的回赠礼品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略显简单。回赠给毛泽东的礼品共有10种,分别是地毯,“各族人民大团结”(雕刻),“列宁在装甲车上”,拉链皮包一个,笔记本一套,文艺书一套,莫斯科画册一套,茶杯 6个,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章一枚,食品一包。送给中国代表团随行人员的礼品则更为简单,时任中央保卫局局长的叶子龙得到的礼品是“画册《莫斯科》一套,手表一只,食品一包”,一般人员基本上都获赠一只手表。 官方的礼品甚至没有民间的礼品来得更有意义,一位苏联人将自己收藏的墨尔库格夫 1924年在列宁灵前雕成的“ 列宁面部像”赠送给毛泽东,而另一位苏联人在一次群众集会上送给毛泽东一个“合金人造地球卫星模型”,这一礼品后来被当作苏联人民友好的见证物存放在“国际友谊博物馆”中,而官方的礼品则缺列其中。 1950年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苏联领导人把一件仿牙雕“斯大林故居”建筑模型送给了毛泽东。1952年斯大林赠送给毛泽东吉尔吉斯牌轿车。前后对照,十月革命40周年苏联的回赠礼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会议的纪念品。 苏联方面的“简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赫鲁晓夫的态度。再后来,这位傲慢的主人自以为是地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毛泽东的拒绝让他大吃一惊。双方交换礼品时红场上响起了长时间“友谊万岁”的欢呼,但潜藏的怀疑和不满却正在扩散,3年后,苏联单方面撤回专家,两个友好的国家从此分道扬镳。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从民间到国家,礼品的轻重往往反映了彼此间关系的亲疏。比如,在1970年代,中国的“国宝”熊猫就成了与西方国家破冰的最重量级“国礼”。当然,中国人又讲究送礼要送对人,否则,来而不往,那就不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