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8月14日北京讯(记者马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近日发布。《规划》明确到202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培育出1家千亿级公司和10家百亿级公司。此外,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有望于近期获得国家批复,并探索在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的三地数据统筹共享与创新应用。
《规划》提出,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收入规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1%;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互联网信息服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0%;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培育1家千亿级公司,10家百亿级公司,十亿元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达到60%;软件着作权登记量达到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9万件。
北京市经信委委员姜广智介绍,《规划》围绕“数据引领、软件定义、应用带动”的融合型产业生态,部署了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实施”云网端“一体化的大数据引领战略;二是实施产业跨接融合升级的大软件驱动战略;三是实施服务信息社会建设的大应用带动战略。同时,《规划》还部署了八大行动,具体包括新型产业生态圈培育、祥云工程3.0升级、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自主可控技术创新、两化融合强基、开源软件系统推广、知识产权和标准创新突破以及产业国际化拓展等。
据了解,在“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面,今年5月份,京津冀三地已经向国家提交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申请报告,有望于近期获得正式批复,其中北京侧重于大数据创新,河北侧重于大数据存储,而天津侧重于设备制造与集成。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231.5亿元,实现增加值2372.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0.3%,已成为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最高、最能体现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支柱产业。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51.1亿,同比增长12.1%,持续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