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关羽的故事早已远逝于浩瀚的历史之中,他的“忠义仁勇”始终却被人们传诵,而关林作为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历朝历代受到关注。
关林位于河南洛阳,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傍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同时,它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是级别最高的关庙。
关羽这一东汉末人,一代“武圣”,缘何身首异处,首级葬于洛阳?这里又为何被称关林?
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退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清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
在封建社会,圣人的墓称才能为“林”。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被称为“圣人”的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墓叫做“孔林”,另一位就是这位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墓称“关林”。敕封“关林”这一名称,足见统治者对关羽的厚待。
雍正八年(1730年)诏改武庙。清乾隆年间加以修扩,形成占地180亩的规模,即如今的关林。
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在关羽的秋祭之期举行,以极富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关公文化,搭建一座沟通海内外同胞亲情,加强华人华裔联谊,开展文化与经贸交流、合作的桥梁。
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立足于国际性、群众性,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它把朝圣大典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相结合,招商与引资相结合,实现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互补,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接轨,名人效应与经济交流融合,促进河南经济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8年由洛阳市申报的关公信俗,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992 X-85),关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遗产地,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