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中国和平发展有新思路

2013-02-04 07:15  来源:大公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来,说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话有的很亲民、有的很贴切、有的直奔主题,有的则寓意深长。笔者以为,习近平最近在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关於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讲话,既寓意深长又颇有针对性。它是制定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对外关系的纲领性指导意见,也是国际社会理解研究判断中国外交走向和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

  我注意到,习的讲话没有用“和平崛起”这四个字,而始终使用的都是“和平发展”,这看似非常平实,却是给人们一个明确信号。这其中也暗含对那些用“中国威胁论”不断扰乱甚至裹挟世界舆论的人的一种批驳。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习的这次关於和平发展的讲话非常给力,思路非常清晰。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这次讲话具有很强的历史逻辑性。而只有历史的逻辑才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辩证阐明“中国梦”愿景

  习近平首先表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後(即1840年鸦片战争之後)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期盼。的确,对老一辈中国人来说,这是用鲜血和眼泪达成的共识。经历过无数战乱特别是侵略战争的中国人最大的期盼当然惟有和平。接,习总书记又把这个观点做了进一步引申,他认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笔者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习的这种表述并不是在泛泛而论,更不是“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类的老生常谈,而是一种基於地缘政治的历史结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於今天这一地理位置上。这片土地在地球的纬度和经度以及黄河长江的流向,决定了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基本生存方式。同时,它北近沙漠西临高山南濒雨林东靠大海的地理方位,不但决定了各民族生存状况的同质化,也阻止了人口的频繁迁徙和对外扩展。由此就形成了民族的内敛性格和从不热衷於征伐的平和心态。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言的中华民族在对外关系上的和平的“优秀文化传统”。

  接,他又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和平发展道路与国家之福祉、人民之福祉的关系。他认为,这条路是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的执政党才认清了这种生死相依的关系、这条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连续用“从来没有动摇过”、“永远不能动摇”,对和平发展加以重强调,将其重要性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值得注意的是,习又用两段极富哲理的话,辩证地阐明了中共通过和平发展这一战略,达到被称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愿景。

  其一是要实现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其二是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共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至此,笔者以为,习总书记已经通过抽丝剥茧,由外及内的分析,基本完成他对和平发展道路的论述。应该说,这种从中国历史特别是从悲惨的近代史切入,转而通过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成就做为佐证,对和平发展进行如此全面的论述,在中共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是十分少见的。正是这种以历史的逻辑为底蕴的阐述,才使得这番讲话极有分量。也就清楚地昭告世界,中国的大国之路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为什麽会与世界其他大国和民族的强国之路,有本质上的区别和不同。这条路不是西欧国家曾经走过的殖民之路,不是俄罗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扩大版图之路,不是日本明治维新後的侵略扩张之路,也不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後的金融帝国之路,它只能是和平发展并且与世界各国互利互惠共赢之路。

  以历史逻辑昭告世界

  当然,强调和平绝不是怯懦,追求和谐绝不是退缩,重视共同发展更不是要放弃国家的正当权益,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上世纪二十年代,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说过,我们所要打交道的,是那些“平等待我之民族”。朝鲜战争停战之後,彪炳军事史的彭德怀元帅也曾说过,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既不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也不是以牺牲本国利益为代价。中国在当今世界的角色是什麽?她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是共同发展的推动者、是多边贸易的维护者、也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中国正是以这种自尊自爱自信的姿态拥抱全世界!

  作者:秦晓鹰 为资深评论员

责任编辑: 铁言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