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两会展现轻松舒畅会风

2013-03-09 07:17:55  来源:大公网

  在开创“民主会风”上,今年两会带了一个好头,两会上的亲民气氛比以往更多更浓,一种在公众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较为轻松与舒畅的氛围正在悄然形成。人们欣喜地看到,当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力层级制下的刻板与紧张的话语模式一旦被打破,枯燥乾涩的政治生活也会变得如此生动,并且充满了人情味!

  3月4日,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的联组讨论时,有委员随口念出一首仿“沁园春.雪”的打油诗,“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此人背诗的效果是“现场发出一片笑声”。习近平也说起当年在北京上学时风沙飞扬的情形,“那时恐怕不是PM2.5,而是250”,一语双关,又引来一片笑声。

  亲民气氛更浓厚

  6日,习到辽宁团听会,当听到一位张姓委员说他早在1974年就担任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时,习直呼“老张”并叮问道∶“74年?”随即说,我也是74年担任的村支书。全场顿时气氛热烈起来。

  李克强到湖南团参会时,还特别告诉来自基层的代表“你我都是代表,不要紧张,说出你们的锦囊妙计”。

  王岐山在北京团听会时乾脆来了一番“自我调侃”∶“人的毛病如果积累时间长了,改起来挺难的。比如吧,我这人驼背,身边人老是提醒我挺起(腰)来,这样对身体好。那天在主席台坐时我也有意识地挺起来,可挺一会儿就坚持不住了。”这让人想起他在北京闹“非典”时,曾经像说家常话似地叮嘱那些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这病一定能控制住,千万别害怕,别自己吓唬自己哟。”笔者写下这些两会的“花絮”,无非要说明,两会上的亲民气氛比以往更多更浓,在开创“民主会风”上,今年两会带了一个好头。一种在公众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较为轻松与舒畅的氛围正在悄然形成。多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就一直在追求这样一种政治生活氛围,借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舒畅心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遗憾的是,由於种种原因,以往这种局面并没有形成,至少是没有完全形成。有时即便是刚刚浮现,也会被强力喝退,戛然而止,以致人们对这种“局面”的希望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成了隔空喊话。号称搞“大民主”的“文革”十年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执政党转变作风

  那麽,是什麽原因,导致了今年两会的会风能够向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务实的方向转变呢?笔者以为首先是由於自中共“十八大”之後,执政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文风和会风,并且率先垂范深入基层,鼓励公众讲真话说实话干实事有关。其次也与代表委员 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主议政参政的责任有关。当然,中国现任高层领导人的舒朗的胸襟、亲民的情怀和难得的幽默风趣以及中外媒体对个人魅力的及时报道,也对这种上上下下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催化作用。人们欣喜地看到,当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力层级制下的刻板与紧张的话语模式一旦被打破,枯燥乾涩的政治生活也会变得如此生动,并且充满了人情味!

  不过,笔者在对这种暖融融乐陶陶的气氛加以赞许的同时,也要说一句不太合时宜的话,那就是“亲民气氛”与“会风转变”还不能说明中国公众的民主意识有了实质性增强,也不表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推进。换句话说,“亲民气氛”与“会风转变”都还只是推进民主建设的一种背衬。我们只有把对这种可喜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分析高度,才可能使这种良好的会议风气得以保持,并逐步扩散开去,并最终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监督是智慧来源

  那麽,这种理性的分析和认知又是什麽呢?说来十分简单,但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又是非常新鲜与新颖的一句话,那就是∶要真正把民主视为一种健康正常的社会生态。只有把民主视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生态和中国公众的正当的生活状态,如同不可或缺的粮食、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才不会把公众的民主诉求、民主言行视为异己的力量,才会把不同的甚至是带刺的意见、批评、指责、谘询、监督视为惕励的鞭策、进步的推力和智慧的来源。

  检验社会民主实现程度的真正标准不是决策与民意的同步相向,而是当二者不同步甚至出现逆向时能否加以包容与宽容。民主,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上会有风和日丽,也必然会有风雨雷电,但当你把这一切视为正常的社会生态时,这片大地才会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作者:秦晓鹰 为资深评论员

责任编辑: 铁言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