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评论员 汪晓青 3月10日,两会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公布中引发高潮,方案中最受瞩目的一条是铁道部原有架构被拆分为三: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其他行政职能新组建国家铁路局承担,交由交通运输部管理;而企业身份则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 铁道部被拆分,似乎成了老百姓衡量机构改革是否真正推行的试金石,因为铁路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曾坐着火车达到自己理想的终点,每个人都希望理想之路快捷、顺畅。 但理想和现实差距不小。铁路系统的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所导致的客票紧张、事故频发成了近些年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前任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腐化案件暴露后,人们对铁道部的批评达到了顶峰。 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这种转变又促发了对政企不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政府部门调整。机构改革于是顺理成章地应运而生。随着改革与发展,集政、资、企、事于一体的落后部门和制度被逐渐分解,然而“铁老大”在数次机构改革中依然神奇地保持原样。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铁道部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最终依然“涉险过关”,基本维持原有格局。 5年后的今天,铁道部改革方案底定,这是习李改革决心的一次彻底表达,值得欣喜。但它不是改革的终点。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改部门、变称谓,民众关注的是相应政府职能部门是否真正转变角色实现放权,是否能满足百姓呼声,创造实实在在的福利。有很多民生问题都在等待着答案。 铁道部的改革是一场“全民运动”。铁道部被拆分,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统一规管,这是否意味着成千上万的铁路部门工作人员将迎来大调职,新增成本是否都要由纳税人埋单?铁路部门的相关改革会否使原铁道部大批一线工作人员受到改革的“切割”而面临失业?他们自身和家庭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同样的担忧还存在于铁道部门的另一个重大身份转换上。铁道部的企业身份在这次改革方案中将独立出来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此前习惯于行政指令的部门,在突如其来的市场化浪潮中如何适应新环境?政企分开的改革是否能让铁路运输更快速地迈入市场化门槛?能否彻底打破行政管理的藩篱,让民营或外资企业进入铁路运输行业,一同有序竞争? 更让老百姓关注的是,新组建成立铁路总公司之后,铁路的修建管理等相关产业是否可以公开招标竞争?铁路的票价和服务是否能进入市场规则竞争行列?春运买票难、出行难是否能有所缓解? 此外,如何解决铁路超前投资欠下的2.6万多亿元负债则更是一个难题。是否用国家信用来负担这笔债务,又或者将债务划入铁路公司而由日后经营弥补,而如此沉重的负债又是否会转嫁到铁路客户身上? 大部制改革是顺应趋势的举措,铁道部也终于改头换面赶上了职能的转变。然而改革方案要从纸上,跃然地上,只有“接地气”的改革,才能满足民生需求和现实需要,才能真正得到拥护和推行。这也才是民众对习李的真正期待。 铁老大被拆: 大部制改革方案出炉: 相关专题: 独家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