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军官当兵”是治军良药

2013-04-26 07:04:36  来源:大公网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军情动向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人们关注军费、关注军演、关注军购、关注每一项军事科技成果,当然也十分关注中国军界高层与世界各国军方的交流与交往。

  然而,近日有一件关乎到中国军队建设的大事被境外媒体忽视了,就是日前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的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的《规定》。

  这项《规定》明确要求,领导和机关干部(即“军官”)下连当兵,就要戴列兵军衔,以士兵身份出现。这些军官们还要自备个人生活用品,按标准交纳伙食费,不得接受宴请,不得游山玩水,不得收受礼品,不得插手基层敏感事务(说白了,就是别插手连队的人、财、物的管理以及干部的使用晋升等)。一句话,当兵就要当真兵、蹲连就要真下连,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让那些终日养尊处优不见风雨细皮嫩肉的“机关首长”们,通过当一名普通士兵的磨练,切切实实地与基层连队培养出点感情来、同时也好好清除清理一下不少指挥机关浓厚的“骄娇”二气,慵懒作风。

  将军“当兵”是优良传统

  当人们都在为这件好事连连称许时,我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位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一位早在55年前就曾以士兵的身份站岗放哨出操的老将军。他,就是曾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上将。1991年,我因要写一部电视片脚本,而专门採访了这位当年组织红军指战员强渡大渡河的老将军。说将军“老”,纯粹是因为他的生理年龄当时已达80岁;也因他极不平凡的人生经歷而筑就的“老”资格。而从他的面相、步态、谈吐上看则完全与老态龙钟不搭界。

  为了拉近距离,我一见面就告诉杨将军,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看到过他身穿士兵服,头戴船形帽,夜间站岗的照片。听到这里,杨得志朗声笑了。他很兴奋地告诉我,那是1958年的事,当时他是济南大军区的司令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下连当兵。看到我略带不解的神情,他解释道,当时部队讲正规化,但正规化不等于官僚化。有了军衔,不等于丢掉官兵平等的好传统。于是就有了将军下连当兵的“故事”。杨得志说,当时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一、二把手都“下”到连队。许世友、杨成武、秦基伟、陶勇……一大批在战场上驰骋风云的将军都来到最基层的班、排,与战士一起出操跑步站岗放哨练射击练刺杀。杨得志告诉我,他第一天到部队时,为了打消战士们对他这位大首长的拘束陌生感,竟不请自来地给大家唱了一段家乡的湖南花鼓戏。

  同样的趣闻也发生在杨成武、许世友这两位长征老将军身上。杨成武因为部队清晨紧急集合动作赶不上,以致三天没有刮鬍子。许世友凭藉当年在寺庙里练就的一身武功,才在行军途中化险为夷……

  这些故事令人感动更令人感慨:经过半个多世纪,站在歷史新起点的中国军队又迎来了新一轮“军官下连当兵”。这既是一个传统继承的过程,更是一个传统更新的过程。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净化、作风净化过程,其实质是一场在中国军队的“硬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军队“软件”现代化的变革。这种“软件”的变革,既包括检验和实现军队领导阶层对基层战斗单位的有效指挥,又包括夯实军队内部人性化与民主化管理的制度性调整的基础。笔者歷来认为,实现士兵的人性化管理,从来是军队民主化的前提,而官兵一致所体现的军队的民主化恰恰是提高部队整体战斗素质的根本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即将实施的“军官下连当兵”的活动其意义的深远已超过了55年前。现在的关键是不折不扣地实施与没有水分的执行。

  关键是不折不扣实施

  在中国今天的国情中,军队的事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对上述中国军队的这项大行动加以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军官下连当兵”仅仅是一场更为浩大的政治活动的配套工程和“子”工程。这场更为浩大的政治活动就是中国执政党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坚决打掉中国公众痛恨并诟病很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迷之风,在中共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这毫无疑问是顺民意得人心的好事。习近平生动地提出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那么,谁又是正衣冠的镜子,谁又是除尘的清水,治病的良药呢?

  笔者以为,在中共党内,党员基本群众就是镜子、清水和良药。在社会上,就是千百万的社会公众。而在军队里,正衣冠的“镜子”当属那些黝黑的战士、普通的兵。所以,军官当兵,乃大道之行。

  作者:秦晓鹰 为资深评论员

责任编辑: 铁言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