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评论员 汪晓青
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微博爆料称: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微博一经发出,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关于怎样树立学生榜样,学校该怎样奖励优秀学生,以及高考成绩是否代表一切的讨论不断。 “状元像”的正反两面 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用鲁迅、胡适,孔子、老子等名人作像,或者设计象征着科技或读书的雕塑,该民办学校用学生为榜样的做法不得不说也是一个改变和创新,用身边的实例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确实更有说服力。 但即使是好事,也通常具有两面性。校方在雕像写道,杨元同学的优秀成绩“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如此恢弘的定论压在来凤县近几十年来的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杨元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地区教育的胜利,不是平民教育的神话,而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满分,一个高考录取率的捷报。 记者在该校了解到,该校为刚创办不久的民办学校,杨元是其首届毕业生。该校校长用杨元做学生榜样以示纪念之前,当地还发生过其他让人感慨的事情。爆料称在去年6月份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来凤县高级中学组织师生举行了隆重的“巡街”活动。不少网友认为过于招摇而引发反感。 在激烈的招生压力和生源竞争力的影响下,“名牌大学录取率”是一份响亮的招牌,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即考取清华的雕像定是一份镀金的名牌。该校校长甚至设想着为今后所有考上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树立雕像的计划,无非是要做成一个功德墙,在校园中林立起学校优秀教育成果的名牌。 成功能用塑像判定? 诚然,从校园中寻找学习的榜样,确实比冷冰冰的孔子雕像更有实际意义。然而该校大张旗鼓的“巡街”和大张旗鼓的塑像举动,必然会引来网络世界自由言论的诸多抱怨与品评。 一边是热热闹闹的庆祝,另一边却是感慨生活被打扰。自从网上将树立“状元像”一事曝光后,当事者杨元同学不仅自身“亚历山大”,也由此突然成为聚光灯下的人物,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虽然人已经离开了南方故土在清华求学,但杨元在接受采访时依然坦言对校方的举动“很无奈”。 该爆料微博热传,杨元同学受到网络质疑和媒体采访本身就对其生活造成了困扰,甚至有网友建议杨元父母应该提起诉讼,这是学校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如果母校因为一座塑像给“状元们”带来压力,可见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且理性的举动。 一个人的成功能否用学历换来的塑像来断定?当然不能。有网友的极端评论成为一面镜子——“若是两年后该同学被抓起来又该如何说?” 树立雕像是件严肃庄重的事,一般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才可享受树碑立传的荣誉。该校认为学习成绩优异而立碑做榜样的行为虽然情有可原,但却不宜提倡。 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树碑立传”? 杨元同学的雕像碑文上写着,“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这一句赞颂用在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孩子身上,无疑显得过于世故与沉重。 个案不具有普适性,仅仅一位同学的优异成绩根本代表不了一个地区教育的局面,也不可能因此开创所谓“平民教育”的新神话。高考状元立雕像的新闻里,除了夸大和讽刺,还带着忧伤,恰恰是这个“平民教育”的大帽子成为另一个关注焦点。 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来说,更少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使得高考成绩的压力更加切肤。学校对录取率、优秀毕业生的追求也更加“入魔”。素质教育的口号和趋势再强烈,抵不过想要“成功”想要“录取”的现实欲望。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偏远地区的大学录取率是否公平是否合理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高考制度也已经是激起无数争议,却不见有效改革的社会问题。“知识改变命运”的警句已经从座右铭沦为一句无力的字符,无数农村学子改变人生的梦想在艰难的求学路和创业路上无奈搁浅。 为农村学子的困境而揪心,也更为平民教育而纠结。读书学习是再寻常不过的人类活动,但却因为现实的阻碍而无法成为人人共享的社会进步果实。平民教育,代表着一个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向上的进取机会,然而现实教育的种种不足让我们远未走到可以实现理想的那一步。为成绩倾倒的现实让理想渐行渐远。 由此,为优秀学生“树碑立传”,是对一个好学生做的一件好事,却忽视了对更多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坏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