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中评社:习近平访美坦诚相见 中美和谐是世界之幸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美行程对于中美高层的相互认知以及中美关系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愿习奥会能够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多增加一些了解,少添加一些分歧,这既是中美关系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美行程对于中美高层的相互认知以及中美关系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评论员 彭念)当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的亚欧出访之旅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于6月出访美国,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的消息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虑到近期中美因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以及中美网络战而关系紧张的背景,习近平的访美之行也被外界寄予厚望。

  回想当初奥巴马上台之时,胡奥会也被外界寄予厚望。在2009年的奥巴马访华行程中,中美相谈甚欢,甚至一度传出中美共治(G2)的呼声。虽然此后中国出面辟谣,否定了G2的说法,但彼时中美之间相处还算融洽。然而,之后的中美关系发展轨迹虽然没有出现大幅转折,但多少仍让人觉得惋惜。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冲击下,中美关系渐趋紧张,双方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压制了合作趋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且未见缓和迹象。

  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正处于这种竞争大于合作的关键阶段。在钓鱼岛争端中,美国袒护日本,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的种种挑战中国心里底线的做法使得中国的政治精英对美国的信任度不断降低。菲律宾在南海不断出面挑起事端,背后必然有美国的支持,这种观点不仅仅只在中国网民中存在,中国的政治精英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疑虑。在缅甸的政治改革进程中,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出于扶植美国势力的考虑,还是建立民主国家的人道主义考虑,美国在缅甸的举动也令中国的政治精英很反感。

  所有这些都表明今日之中美关系积攒了太多的不信任与误解。前不久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中美关系研讨会上,美国前国务卿阿米蒂奇曾发出感慨“虽然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会议用英语交流),但彼此却听不懂”。这反映出中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知仍缺乏共识,或者说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中美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难以取得共识,这将严重制约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这关键当口,中美需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增进政治互信。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体现出中美双方在发展中美关系方面正在做出积极尝试。也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的访美之行才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外界期待中国新任国家主席能够与美国连任总统奥巴马达成一些共识,共同修复中美关系,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笔者对此也颇为期待,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仍然缺乏理论根基以及现实操作程序。

  基于西方国际关系史总结而成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在国际关系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拉美以及中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但这些理论仍然难以撼动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地位。在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眼中,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以利益为导向的国家行为将迫使新兴大国寻求战略扩展空间,这会不可避免地与传统强国产生利益纠葛,从而爆发冲突。

  美国进攻现实主义大师约翰 米尔斯海默曾在其著作《大国崛起的悲剧》中反覆强调这一观点。在这种理论指导原则下,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呼唤新的、现实的、可行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理论先导。

  近几年,中国一些学者从中国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挖掘中国外交思想,并尝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令人鼓舞的现象。毕竟基于西方国际关系史而形成的国际关系理论有其缺陷性,也与当今世界东方国家崛起的背景不甚相符。作为东方传统古国,中国的外交行为虽然受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但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且在近年来有比重加重的趋势,因此,美国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摒弃一些美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尝试用中国式的思维来理解中国的外交行为。如果美国能够领悟到这一点,而中国也乐意接受,那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构建并非遥不可及。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美行程对于中美高层的相互认知以及中美关系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愿习奥会能够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多增加一些了解,少添加一些分歧,这既是中美关系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 责任编辑:铁言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