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中国既要实现“维权”,也要“维稳”。
中评社香港5月29日电 洛阳市委党校讲师马俊平在《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钓鱼岛争端中的维权与维稳》,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妥协退让、怯于维权乃是取败之道;而过度维权不仅代价高昂,而且风险极大。故此,战略维权——在坚定维权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战略谨慎——是当下我们能够选择的最佳路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实现维权与维稳两大目标,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同时,顺利拥抱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明天。”文章内容如下:
在当前中日钓鱼岛列岛(以下简称钓鱼岛)争端中,中国既要维护钓鱼岛主权与海洋权益,又要维护该地区局势的基本稳定。如何同时实现“维权”与“维稳”这两大相互冲突的目标,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维护钓鱼岛主权与海洋权益是中国的政策底线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早在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之机窃取了这些岛屿,但随着二战中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以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生效,钓鱼岛连同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法理上已重新回归中国。此后,不管是美国根据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交由自己“托管”,还是1971年6月将这些岛屿的施政权“归还”日本,都不能改变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这一基本事实。
2012年9月10日,日本野田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反对,悍然通过钓鱼岛“国有化”案,挑起“购岛”闹剧,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面对挑衅,中国政府和人民同仇敌忾,迅速采取外交、法律、舆论、经济、军事、行政等一系列严厉的反制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从9月中旬开始,中国海监、渔政执法船在钓鱼岛领海及周边海域高强度、常态化执法巡航,一举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钓鱼岛所谓的“实际控制”,形成了两国“交叉控制”的局面,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也使野田政府陷入了作茧自缚的尴尬境地。
12月,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后,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强硬的立场:推动增加军费、修改和平宪法、钓鱼岛“申遗”、与那国岛驻军等等挑衅动作频出;同时近距离干扰、拦截我执法巡逻船,高调炒作所谓的“雷达锁定”、“机枪瞄准”事件,不断制造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坚决维护钓鱼岛主权与海洋权益,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我国的政策底线。它不仅关系到经济资源和战略利益,更事关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容妥协退让。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言,“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维护地区局势基本稳定是当前的战略必需
去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因此,辉煌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国家大战略中最高层级的战略目标,值得全体中国人民全力以赴为之奋斗。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尽力排除干扰这一目标实现的任何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随着崛起的加速和国力的提升,我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越来越沉重的战略压力,崛起与复兴之路仍然遍布荆棘、困难重重且充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