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的教科书上,对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通常是这样描述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得到军方支持,但袁世凯向保守派告密,随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掌政权,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并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最终被扼杀。
然而,正在湖湘讲堂主讲《中国大变革1895-1915》的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先生却认为,这种描述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相。
帝后两宫:并非不共戴天
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对光绪过于严格,以至于光绪对慈禧非常畏惧,马勇先生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他觉得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走了两个极端"。
"慈禧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26岁丧夫,一个寡妇,带着独子同治帝,活在大清纷乱之局,而且不幸接踵而至,在慈禧40岁的时候,同治帝也死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内忧外患,应接不暇。这个不幸的女人饱尝命运之厄,却还要昂首面对整个大清。
慈禧在过去对同治是"太溺爱"了,以至于同治帝17岁时拿着大臣们的奏折都断不了句。更为严重的是,同治帝小时候就跟着一群小太监不学好,出去逛北京南城的"红灯区",为了避免在名窑碰到他的"众爱卿",小同治只有去逛低等的窑子,十七八岁就染上了性病,以至于在他21岁死时,下身溃烂。
慈禧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后,将自己妹妹的孩子--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过继到自己膝下。"为什么慈禧会打光绪?"慈禧在同治帝死后,已明白溺爱的下场,于是走了另一个极端,"领养过来的孩子不能再溺爱!"但正由于慈禧的严格管教,光绪帝的文化教养相当高,他甚至能用英文阅读。但光绪对慈禧自然产生的敬畏之情,却常常被世人曲解,以此来证明慈禧太后的蛮横与专营,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光绪帝年龄渐长,慈禧将恭亲王奕欣解职,让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上位,有意地将权力向光绪帝转移。马勇认为这一举动表明慈禧并不想控制权力,她所做的决策是有意识地巩固光绪的统治。慈禧本人也于1888年正式地提出要退位,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颐养天年;二是光绪帝已长大;三是国家发展的很好,她退位无忧。
但醇亲王奕譞认为年轻的光绪还无法把控大局,恳请慈禧再辅佐光绪几年,"扶上马再送一程",慈禧没能顺利交权,这也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权力的双轨制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分,但这并非慈禧与光绪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