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美媒:从“文革”爆发原因看中国当前变局

毛泽东当年在无法继续创造经济奇迹的情况下选择了创造政治奇迹,以延续他的大国梦,现在的中国主政者面对50年一轮回的大变局,又将做何选择呢?其选择又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大公网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今日发表文章“从“文革”爆发原因看中国当前变局”,文章全文如下:

   毛泽东曾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句话被他的许多崇拜者奉为至理名言,但毛泽东还有一句话未对别人明说过,那就是,干大事缺钱是不行的。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延安时期,毛泽东都把红军的财政大权交给自己颇有理财天分的弟弟毛泽民去掌握,他自己后来也颇为形象地说过,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决定中国兴衰的第一要素其实并不是政府的路线(或政策)是否正确,也不是任用的干部是否称职得力,而是政府是否有办法集中、大量地筹集到经济建设(或者说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金观涛和刘青峰两位历史学家在其近着《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一书中提出,近年来有不少人士认为,如果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不急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让中国社会较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继续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不会出现后来的那种巨大波折。

  但这两位学者指出,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需要巨额资金,而当时中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决定了这些资金只能从农民身上筹集。可是土地改革之后以地主/佃农结构为主的农村生产关系不见了,代之以普遍的自耕农形态,这种“新民主主义”模式的农村经济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粮食商品率的明显下降,刚经过土改晋升为自耕农的一般农户将原应提供给城市的大批商品粮贮存在家中过多地消费掉。1952年和1949年相比,每个农村人口多消耗掉粮食70斤,换算成全国农村粮食总消耗量就多出了20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的下降,直接冲击到城市的粮食供应,并进而影响到政府企图利用农业积累实现工业化的速度。解决商品粮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国家官僚机构的力量强迫农民把余粮拿出来。

  • 责任编辑:郑萌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