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言论 > 视角 > 正文

热闻

  • 图片

李光耀洞察中美 劝诫美国不要把中国视作敌人

李光耀特别劝诫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要採取现实主义立场。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要把中国视作敌人。”“如果美国试图羞辱中国,打压中国,美国就是在把自己变成中国的敌人。

  最近,被称为“当代新加坡建国之父”的李光耀先生“出”了一本书。严格地说是两个美国学者对李光耀的访谈录,加上把他多年的演讲、文章彙编在一起的合集。李光耀先生虽然来自一个小国,但他洞察古今、预见未来的能力,他在国际舞台上所具有的持久影响,使他堪称一位秉承“全球主义”的大师级人物。难怪这本书的书名是《李光耀:大师洞察中国、美国和世界》。

  李光耀今年八十有九,曾主政新加坡,退休后仍经常有多国政府向其咨询国是,使他得以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政治智慧。李光耀对东西方地缘政治的独到见解是各国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和外交方略的重要参考。难怪从当年的尼克松到如今的奥巴马,每届美国总统都请他担任顾问。

  中国復兴“是不可抗拒力量”

  李光耀曾说他心中有三位政治英雄:英国的丘吉尔,法国的戴高乐,中国的邓小平。也许正因为邓小平和中国改革开放在他心目中拥有的特殊地位,所以这本书中对中国的评价特别多。尤其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外交走向、国际地位,以及与美国及周边国家关系的评论和预言格外引人注目。诚然,他的一些观点,可能会令某些中国人感到不快,但未必不具有借鉴意义。笔者以为,这类具有借鉴意义并且带有某种忠告性质的话,主要集中在他关于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目前存在的发展障碍两个方面。当然,他的毫不留情的针砭,既有对中国的也有对美国的,甚至还有对印度的。

  李光耀首先认为,中国走向强大是不可避免不可遏制的趋势。他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说,他们(指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把一个贫穷的社会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把人送上太空和用导弹打下卫星方面,中国紧随美国。中国拥有四千年歷史的文化,有13亿人口,有可以利用的高端人才库。……每个中国人都渴望中国既强大又富有,与美国、欧洲和日本一样繁荣、发达和技术先进。这种復甦的使命感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

  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将遇到的障碍,换句话说,就是中国要尽快扫清和跨过哪些羁绊,才可能达到上述的战略目标。对这个问题,李光耀在回答之前,先做了一个反问。他说:“如何才能解释一个人口数量是美国的四倍的国家──而且据认为人才数量也是美国四倍的国家──不能实现技术的突破呢?”接?他便直言不讳地摆出了影响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诸如“法治的缺失”;中国文化“利于保持一致性”却“限制想像力和创造力”;“严重缺乏吸引和接纳世界其他国家人才的能力”。笔者以为,李光耀所说的这些问题在中国确实大量存在。从中国的改革之父邓小平开始,一直到胡(锦涛)习(近平)交接的中共十八大,中国执政党高层就一直为怎样把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而冥思苦想。然而,无奈的现实状况却是,各种选贤任能的愿望与措施,却总是在求全责备等各类陈腐僵化的积习中,被弄得面目全非。而庸官懒官昏官甚至贪官,则在陈旧的用人制度中如鱼得水,大量“涌现”。实际上,中国的人才外流,早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趣的是,李光耀在书中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看法与中国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都不同意用“和平崛起”这四个字,而反对的理由也都是认为“和平”与“崛起”是自相矛盾的两个词组。李光耀乾脆说,“任何崛起都会使人震惊”!

  对于中国主张的“和平发展”,李光耀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国内存在着不同看法。习近平等中国新领导人之所以在各种场合强调“和平发展”的国策不变,是因为他们明白:中国必须避免德国、日本和苏联犯过的错误。“德日两国在上个世纪为权力、影响和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导致了两场可怕的战争。俄国(指苏联)的错误是其军费开支过大,民用技术投入太少,结果导致经济崩溃。”

  劝美“不要把中国视作敌人”

  李光耀特别劝诫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要採取现实主义立场。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要把中国视作敌人。”“如果美国试图羞辱中国,打压中国,美国就是在把自己变成中国的敌人。”李严肃地告诉美国政治家,“美国国务院起草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的报告就像是中小学校长给学生家长开列子女的学年成绩单,这或许让美国感觉良好”但“中国憎恨和抵制这种干涉本国内政的行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外界的压力与制裁无法轻易改变这个国家。”

  清醒的李光耀在书中,用一种完全说得通的道理,同时向中美双方“喊话”:“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同,一个热情拥抱市场的中国与美国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冲突”因此,中美两国的未来关系仅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无法避免的是竞争,可以避免的是冲突”。

  读到此处,笔者不禁击节感嘆,真是旁观者清啊!难怪,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书评会用这样的题目─《世界的智者》。

  作者:秦晓鹰 为资深评论员

  • 责任编辑:铁言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