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迎来了百岁生日。许多人都到北京医院去看望这位百岁人瑞,其中包括同事、弟子、仰慕者和他的乡亲。
民国政府建立的第二年,1913年7月18日,杜润生出生在山西太谷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整整一百年过去了,而今那所老宅已经破败不堪,庭中荒草没膝,与周围一座座新建的民宅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他的家乡父老还记着他,亿万中国农民没有忘记他。
从晋中的农家弟子到北平的大学生,从抗日军人到土改领导人,从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其中许多都关系到农民的命运。作为中共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他是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在许多人眼里,杜润生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
确实,即使退休以后,杜润生念兹在兹的仍然是中国农民。不过,这位饱览了新中国政治风云的政治家的眼光没有局限在农村,他对于中国改革和未来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长远的思考。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避免了苏联式的崩溃,成就了中国经济奇迹。杜润生很早就对“渐进改革”进行了反思。在他看来,“渐进改革”的副作用是延长了双轨制,“双轨制既有垄断成分、又有竞争成分,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的问题。一是价格扭曲,妨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二是制造寻租、腐败;三是生产要素流动不足,市场化踏步不前。许多扭曲现象变成原因,原因又产生结果,以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双轨制造成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消弭。也就是说,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缩小直接经营范围,由市场配置资源,尽早走出双轨制,形成有竞争性市场环境,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否则就会造成权贵资本主义。杜润生提醒道:“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发育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资本主义也有好坏之别。从历史上看,西欧某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农民悲惨地破产。中国要避免坏的资本主义发育方式,首先必须尽快遏制业已萌芽的权贵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