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知名的国内企业家开端了一场关于“在商言商”的讨论,说白了,其讨论主题就是“企业家该不该公开谈论政治”。 表面上看,这个话题本无讨论的必要。因为任何人,不论他是企业家,还是工人、农民、白领阶层甚至在校学生,谈论政治,包括公开地谈论政治,都是天赋的权利。政治就是公共事务的总和。既然是公共事务,则包括企业家在内,人人得而公开谈论之。哪有什么该不该一说?
不过仔细推敲,结论未必这么直白而显然。涉事各方,柳传志也好,王石也好,他们都不是普通的企业家,而是具有公众人物身份的知名企业家。大家都知道,公众人物往往比普通人较少自由,其中也包括言论自由。成功的企业家在社会上不乏众多崇拜和追随者,其公开发表政治言论可能引起较大社会影响。同一句话,在普通人只是一种个人的思想表达,在知名企业家口里说出来,后果就可能不一样。
这并不是在中国才如此。即使发达的民主自由国家,也经常有企业家因为多嘴议政,而带来麻烦的案例。今年初,美国上市公司棒约翰的创始人兼CEO约翰?施纳德(John Schnatter),在批评奥巴马的医保政策时,说出了“奥巴马政策若通过,我们的分店将可能消减员工上班时间,以避免给他们提供医保”之类的话,而激起舆论大哗,自己公司内部员工也军心动摇。其实,施纳德说的都是大实话。只不过公司内部政策,类似家事,若像他这样公开到政策辩论场合,势必左右难以两全,不管怎么说都容易留下话柄。几年前,王石先生汶川地震时发表过“建议我司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的意见,也属于这种把公司内部指针曝光到公共话域的例子,同样招致了强烈的舆论批评。
如果企业家抱有政治雄心,直接投身政治运动,那更要抱有将自己的商业事业摆到聚光灯下供人审视的心理准备。克林顿竞选总统后,其早年创办的一个小小律师所的几万美元业务被人查了个底朝天。小布什总统期间,副总统切尼和石油企业的关系隔三差五就被政治对手拿来质疑敲打一番。
这方面,我还有个切身经历的事例:我的一位生意上的朋友在美国参与创办了一家电动汽车企业,本来做得顺风顺水。今年初,公司大股东和前任董事长Terry McAuliffe(美国民主党前任党主席)突然重返政坛,参选佛吉尼亚州州长。由于McAuliffe与前国务卿希拉里和前总统克林顿关系非凡,这场选战被不少人视为是2016年总统大选的重要前哨战,其战果有可能决定希拉里是否会再次参选总统。自然,这场选战吸引了对手政治势力的强大攻击火力,McAuliffe的生涯被一寸寸翻出来过,包括我那位生意伙伴与他合作创办的电动汽车公司,也被穷追猛打,遭到多方调查。其严厉程度,没有亲身经历过是难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