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业(资料图片)
美国《侨报》10月19日载文《谁给了南京市长拆城的权力?》,摘要如下:
十八大之后,中共持续亮出“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利剑,中纪委周四宣布,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据媒体统计,季是十八大后落马的第十名副省级以上干部,中国反腐败风暴之猛烈,可见一斑。 中国媒体的一贯作风即是在官员落马后密集披露其情妇、贪腐、渎职滥权等不得人心的“旧事”,此次季建业出事也不例外,官方证实季被“双规”后,有消息称季的“经济问题”的涉案金额可能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季建业在扬州有N个情人”,也有媒体的着力点聚焦在季建业4年间斥巨资大拆大建,对南京古城“开膛破肚”,称其激发民怨沸腾,等等。案发前舆论监督面对权力的失声似乎成为常态。甚至在东窗事发后,在《南京晨报》只能用隐晦的春秋笔法,以“南京换季”的头版标题曲线传播该市市长被“双规”的讯息。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被戏称为“拆城”市长的季建业如何能让南京古城遍布挖掘机?是谁给了他这样的权力?假如在此过程中没有查出所谓“经济问题”,季建业独断专权、挖城强拆等等行为是否会触及党纪国法?这可能是当下治理腐败的最核心的问题。
砍伐“南京之魂”梧桐的做法容易让人想起不久前在济南接受司法审判的薄熙来在重庆主政期间大力推广的银杏树。作为一座城市的主政官,竟然能够以个人好恶来决定一个城市的样貌和景致,确实令人困惑。在决策出炉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应有的程序?
中国的官场上下,普遍存在不唯实,不为民,只唯上,只为上的思想作风,因此高层官员的指示,贯彻下去的速度和效率实在惊人,而民情上传则存在太多的障碍,甚至有人办一个简单的证件,要跑几十次“衙门”,所谓官场潜规则在审判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时候已经昭示的非常明显,权力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民怨沸腾。官员自得其乐,还可创造出表面浮华的“丰功伟绩”,以为日后升迁创造条件。
今年9月,季建业参加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称,他自己有“官本位”思想,没有站在群众立场换位思考,重视上面督导、轻视群众评价的心态和现象。自己都“勇于”承认,可见一市之长的独大的权力骄纵之无序与无法。这或许就是官场的潜规则使然,本报此前刊发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因此会有很多潜规则超然于显规则之上。而“五月花”号开启的美国近代史则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形态,更重视规则与法制。在这种社会学范畴内管窥季建业落马案,可以认为是的权倾一市的地方长官的个人的独断专行,但更深的层次上则是权力监管与决策程序正义的体制之殇。
延伸阅读: